“故事开始以前,最初的那些春天,阳光洒在杨树上,风吹来闪银光。”
朴树的歌词很有诗性,寥寥数笔,像极了我记忆里混沌不识人生之味的童年。
童年的记忆是贫穷而平静的愉快,从小就知道家里很穷,从小就很敏感,从小就喜欢从那些混乱中找到一丝诗意来愉悦自己。
小学校园里的红瓦青砖房,在那个村里大多数人家住着土坯房的日子,看起来那么窗明几净、那么整齐气派。更别说那小小的校园精巧的布局。
一进去大铁门,路两旁的龙爪槐垂成两把绿如荫的大伞。左手边一丛轻柔纤细的竹子,妈妈曾经用我采下的新鲜竹叶煮成清香满口的竹叶茶。水泥路两边的花园里杂乱的种着各种植物,我和小伙伴们用缀着叶子的牵牛花藤玩过跳绳。
穿过第一排办公室,校园的中心一个冰凉的大理石花坛中间,一棵粗壮的松树骄傲地亮出一身绿油油的松针,吐露幽幽的淡淡的清香。在我从课本里学到鲁迅的百草园之前,就认识了在幼小的孩子眼中参天的皂角树。在我读到那么多有关梅花的动人诗句前,墙角大雪过后怒放而喷鼻香的腊梅已经给我心里印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童年的记忆,除了清贫和父母的争吵,还有着那一片混沌单纯的朦胧诗意。暮春时节,杨花落了一地,她们躺在地上的姿态很好看。杨树叶被风吹的哗啦啦响,翻过去闪起一片银光。
如果大城市没用它的势利和现实狠狠地拍落我一无所有却相信自己的骄傲,也许我还是会单纯的怀念爱慕我单纯的故乡,熟记《论语》里和故乡有关的句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儿时的我,是多么衷心的喜欢自己的妈妈,丝毫没发现不识字的她有多少不合时宜的价值观。我的故乡过时了,妈妈教给我的那些过时了,《论语》也过时了。
在大城市寄居的我,好像什么都有了,其实什么都没有。守着一份毫无变化的工作,坚持一辈子,就算胜利吗?曾经梦想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全都是奢侈。一年就那么几天假期,各种东拼西凑凑不成一次旅行。身体不在路上,心灵更没有。曾经的理想,全都凋零了。
此生多勉强,此身越重洋。在风尘中遗忘的的清白脸庞。
我都快忘记曾经的自己多么意气风发,一心想要拥有诗意的人生。就像历尽沧桑的曼桢对世钧说“我们回不去了”。我想回去,回不去了。没有什么时光机,故乡也不再是我童年滤镜下的样子。
在我最困乏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说家乡话,在我生孩子阵痛袭来的时喊的是妈妈,在我最失落的时候,还是会想起那个清白无辜的少女。
那些逝去的明净美好其实在我心里,遗忘才是真正的失去,可我从不曾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