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一部分人,总令人难以接近。
这并不是说他们有什么很坏的脾气,也不是因为他们有严重的语言表达缺陷,他们绝非社会失败者,相反,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很“成功”。
他们通晓很多事物的表象与原理,熟背很多经典与冷门科普。
他们几秒就能听出某支流行歌是谁在操刀,他们一眼就能觉察是哪位设计师的作品。
他们习惯用自己的高品位来像那些潜心研修的大师们致敬。
他们爱表达但不贪表达,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极富特色和深意,哪怕是一句简单的朋友圈状态。
这些看似跟我们一样的人,因为拥有了一样“东西”,和我们从此保持距离,而他们也很难隐藏这份与众不同。
这种独特会在很多生活细节中体现,它会占据他们的时间,精神领域,成为他们的理想,甚至成为他们的生活。
而这种独特,就是我们口中的逼格。
它包含个性,却又高于个性,所以往往不被理解。
1.如今,逼格这东西正变得丰富
从古玩到小资,从经典到冷门,从摇滚到电子,从大厂到精品,逼格的定义和选择正在变得多样。
互联网上如豆瓣、知乎等平台的出现开始主动地拢聚拥有不同追求的人,比如豆瓣更偏文青,而知乎更偏精英。
因为不同类型平台的诞生(线上、线下的),那些渴望拥有逼格的,向往逼格的人都能够有机会慢慢地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逼格社区。大家可以在互相分享、欣赏中享受逼格的乐趣。
显而易见的趋势是,伴随物质水平的提高,信息的爆炸,逼格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不那么物质化了,你是否具有逼格将更少地与你的出身,家境,经济相关,而更多地与你对事物的投入和理解有关。
比如你是否欣赏得了古典音乐和你本身来自于精英,伯爵家庭毫无关系,因为你随时可以在虾米音乐上听到,阻碍你的只有你自己是否感兴趣而已。
正因如此,拥有逼格渴望拥有逼格的人也越来越有安全感,因为动动手指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族群,关注几个大V就能找到偶像。
喜欢自己喜欢的东西会越来越令自己有归属感,不必随大流已经不再是一句鸡汤,而是伴随信息渠道圈层化后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改变。
2.逼格界与普通人之间的障碍
不过,逼格圈变得越来越容易建立,且越来越牢靠,但普通人想要了解逼格人士却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容易,它还是有很多理解上,体会上的门槛。
比如很多人会因为他们太过丰富的知识积累而感到望而却步,怕自己没读过几本书,跟他们聊不到几句就露了馅儿丢人。
或者,是很怕跟有逼格的人出去逛街吃饭,这些人可是吃有一套,喝有一套的,时常随便惯了偶尔喝杯星巴克就开心得不得了的你,在只喝A类精品咖啡的他们面前,就像一个大傻冒。
除了本身了解逼格有一定门槛之外,在我们这个在追求“大家一起富”的社会主义国里,逼格本身也并不那么受人待见。
无论是早年前对上海咖啡文化的调侃,抑或是对“文人不懂实干”的戏谑,在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的时代里,在挽起袖子接地气干活才是国家性的主旋律中,而什么抚琴斟酒,阳春白雪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装逼的国民党,洋鬼子等等令人反感的形象。
若不是互联网让我们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我们恐怕对那些过于特别的,过于小众的爱好也没有那么多耐心。
对于逼格,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更愿意用“装逼”来对那些人做出判断。
因为我们并不太能接受身边的人过于特别,因为它多少刺激了我们对世界变化的敏感,它容易令土了半辈子的我们在面对繁华的世界时有那么一点自卑。
3.对逼格的误解多于理解
可是,伴随逼格的“降格”,伴随逼格的平民化,我们不仅有了接触各自逼格的方式方法,更有了对逼格重新认识的机会。
面对如今似乎人人都有一点逼格的时代,我们不仅要问,逼格真的都是那么高高在上吗,逼格人真的只会居高临下腔吗?逼格真的和普通人只能“两相隔”吗?
其实这是一场情绪化的误会。
当我们初次接触到逼格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逼格的形式,从而对它嗤之以鼻。
比如我们第一次看上海人喝咖啡时的不习惯,或是听公司里的人中英夹杂感到恶心等等,这都是一些我们看似熟悉却并不如我们预想的场景,当我们硬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做判断时,那么就容易出现矛盾,对逼格会有反感。
更不用说那些你完全没接触过的,没见识过没了解过的逼格,对你的冲击已不是“正面迎来”了,而是“自上而下”地碾压你了,那你更是无处躲藏。
对逼格的反感和距离,大多数源自我们对它们的不理解,不熟悉。
我们的人生经历和那些逼格所代表的生活几乎没有擦过边,甚至还反感过跟它类似的内容,诸如此类原因让我们并不容易和逼格迅速建立起好感。
除了本身对逼格的误解之外,逼格的本质也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高大上”“故作姿态”等等比较不真实的模样。逼格的诞生其实也有相当一部分源于人民真实的兴趣,并不都是为了炫耀和做作。
比如你那个朋友圈的朋友每天发布一些你可能都没看过的艺术作品,实景照片比你P图还要好看几万倍,还要配一句特别文艺的语句比如:光与影的组合,是一场色彩的浪漫。
一般来说,很多人会对这样文艺的朋友圈状态表示恶心,觉得作者又不是艺术家装什么文艺,害得你连点赞都不敢。
然而你万万没想到的是别人私下里早就有了自己的目标,学设计,看展览就是因为自己特别喜欢,别人从很早就开始了解和收集大师作品,别人的确工资不高但梦想可以昂贵。伴随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众多海派文化进入我国又生根发芽之后,一些过去只能遥望的生活方式正在以非常迅速地速度生长,从胡同里,从弄堂里,从出租房里生长。
所以到头来发现,那让你觉得尴尬的逼格却是一个别人习以为常,发自内心的纯真爱好。
但有人甚至还会追问,可是爱好就不能平易近人一点吗?
回答是:有些爱好是别人好不容易才建立的,而且顶端的乐趣并不是人人都享受得到,这东西还真不能随便分享。
在有些领域里,逼格的建立远比你想象的难。比如书法里,要看懂大师的笔触需要大量地了解和练习;人家好不容易尝到了韵味,很费心才看懂大师的作品,这种反复琢磨才得来的难得乐趣不,凭什么对你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大方分享呢?
4.逼格是难得的专注
之所以想到逼格的话题,是因为时常听到人们对身边那些特别的习惯,言行举止表示反感,觉得装逼。
但其实深入了解,你又会发现别人根本没有像我们所想的,故意地把那种时刻用来装作逼格,而是真正地向往一种生活状态,或者就是别人的真实状态。
追求逼格,说明了别人对一件事不仅能够专注还能拔高,至少这点,很值得尊敬。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因为自己的短浅来判断别人的深度。
真喜欢比,真感到不服的话,不如去尝试培养下你自己的逼格,很快你就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