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故事5——满城城墙

  满城故事5——满城城墙

童僖


  据曾担任满城部队宣传科科长、政治部副主任,2013年调任永登县人民武装部部长的陈方明先生撰文《满城,万千老兵无尽的牵挂》称(和有关资料佐证):

甘肃省永登县境祁连山下有一座古老的军营——满城,坐落于县城南2.5公里处。据考证,它修建于清高宗乾隆时期,距今已有274年的历史(2015年撰写)。清太祖入主中原后,在全国的军事据点派兵驻防,在军事要地修筑满城(满营)。当时在甘肃及宁夏修建了三座满城,分别在武威、永登和银川。

永登满城东大门


    一、满城城墙双层砖包

    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年),清政府派北京满城军营正白旗副都统色尔古楞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的协领、佐领、防御步军尉及八旗骁骑1400多人驻守庄浪(今兰州永登县)。


    又于次年征调民夫、军队在县城南2.5公里处修建满城。清乾隆六年(1741年)竣工,遂迁官兵家眷长期驻守。所筑满城军营,南北长752米,东西宽527米,呈长方形,面积0.4平方公里。城墙底宽10米,顶宽8.5米,高11米,墙外包砖两层。该城建有内外8门,有门楼8座,角楼4座,铺楼16座,军房50间,马步兵房2442间。(“周围砖包,四里三分,连女墙高三丈五尺。底阔三丈,收顶二丈八尺。”)东门外有一开阔平地,辟为教场,并建牌楼1座,演武厅1座。城内东西、南北两条大街,有纵横数条小巷相通,大什字建有关帝庙,全城设计合理,布局整齐。乾隆二年,清政府设立庄浪副都统,调配一千四百名八旗兵丁驻防(《清史稿》和《永登县志》所载内容相同)满城军营建成后,远近行商汉民逐渐前来贸易,加之满城位于丝绸古道,又离县城较近,便很快形成南、北门(现柳树乡复兴村、城关镇满城村)街市,比较繁荣。乾隆初驻防满城军营的有506户,兵丁家属子女共2000余人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又从宁夏满城军营调派几百八旗铁骑前来驻防庄浪(今兰州永登)满城军营。下设佐领5名,防御5名,笔帖式1名,云骑尉3名,领催30名。

    道光初编制为八旗满洲和八旗蒙古官兵及家属。

    光绪时期,庄浪(永登)满营计有前锋领催马甲680名,步甲64名,炮手10名,养育兵75名,弓箭铁匠15名,马320匹。

    至宣统时永登满城军营由八旗满洲和八旗蒙古共同驻守。

    民国政府及国民党对各族人民实行了剥削和压迫的政策,满族人民还受到排满政策的伤害。民国4年(1915年),裁城守尉。民国8年(1919年),甘肃提督张广建强令城内满人迁往坪城满州营耕种自食。城内满族人大部分分散谋生,少数仍留住城内西侧。民国17年(1928年),满民亦遇凉州镇守使马廷骧之西军烧杀,更使城内一片荒凉,破败不堪。民国24年(1935年),驻防武威的骑兵第五师马步青部韩起禄旅在满城内东部建营驻防。民国27年(1938年),国民党中央税务总局又利用满城营房集训缉私总队。

  1944年夏天,马步芳部骑兵第一师马象乾部驻防。

  1946年3月16日,马步芳部骑兵第八师马步康部从抗战前线到陕西后来永登接替马象乾部驻防。

    解放后,至1954年初,人民解放军炮兵十五师红军师长吕仁礼率师部进驻满城,城内的20余户满族人迁出满城。

  满城从建城至今已有280余年,经历了兴盛一衰落一复兴的历程。自人民解放军入驻后,该城受到了很好的保护,后来满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城内柏油马路宽阔整洁。路旁绿杨伟岸挺拔,直冲蓝天,—排排营房白墙红瓦,整齐划一。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由于满城军营有良好的军事功能,加上永登满城军营保护良好。所以,永登满城军营自1954年春天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十五师(后于1985年9月改编为兰州军区炮兵第一旅、2017年5月1日改编为电子干扰旅)作为他们的军营,但里面的军队早已经不是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后裔了。很多满营后裔从事了教师,商人等行业,也有一部分满营后裔迁到兰州市区。

    二、民间传说,修城官员“昭勇将军”贪污修城款项被砍头

  相传,当年修城时,要求城墙包砖两层,本意是内外各一层,但负责修城的官员全包在外墙,竣工验收时被上司发现,报请朝廷下旨斩首,首级要提解京城验收审视,被斩首官员埋葬在满城东北方教场沟村三社(当地人称面头将军)。

  满城东北方有“教场沟村”,该村属柳树镇管辖。

    教场村在教场沟内,属干旱山区,平均海拔2100米。教场沟之名得于沟外的满城,永登满城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该城建有内外8门,东门外有一开阔平地,辟为教场,并建牌楼1座,演武厅1座。东门外顺地理位置绵延入沟,所以称为教场沟。

教场村的峡门沟是进入永登的东部通道,民间叫官路沟,有上、下二处骆驼场,还有接官亭,是县城地方官员专门用来迎接路过官员的地方。峡门沟连接坪城、松山,是昌松古道的东部门户。

  教场沟有遗址,位于县城东,教场沟口,属史前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1959年全国首次出土文物展览时,纪念章上采用的彩陶图案就出自城东教场沟遗址的器物。


教场沟村三社东侧山坳中有一座赵将军墓,墓前有一碑,名不详,碑体高三米,正面楷体大字“故昭勇将军赵公之墓”,背面粉化严重,碑文不清。传说为赵将军初修满城,满城墙初设为两侧封砖,赵将军克扣城墙修建费用,修建为单侧封砖,被朝廷砍头,留无头身子,下属为将军和面做头颅,安葬于此,立碑为证。墓地现平为耕地,据村民讲,原来有四座较大的封土堆。墓地处在山湾中最中心位置。

满城东城墙

  三、满城城墙砖“多次被撤除”

满城城墙由于历史原因,先后被拆除,清朝末年,清政府自身难保,驻守满城军队的军饷供应不上,部分城砖被清军拆除卖掉维持了生计,一部分城砖用作附近村民盖房打地基。

  解放前后,附近村民将一部分墙砖偷偷拆除后搬回家里用作他用。

  1952年,永登县看守所(监狱,今县政府左侧旧四合院是原址)押解在押犯人(大部分都是土改中以恶霸地主判处有期徒刑的)每天将距离县城五里路的满城城墙包砖拆除背回监狱修建监房用。当年的在押人员高乾、范学礼都背过满城城墙包砖。

民国时期的满城
永登满城城墙拐角

  1954年炮兵十五师师部入驻满城接管建筑营房时,城墙就已经成了土城墙。

吕仁礼将军

吕仁礼

吕仁礼和夫人

吕仁礼

吕仁礼在老营区留影

吕仁礼95岁生日



炮兵十五师于1985年改编为炮兵第一旅后的旅长成福顺和吕仁礼一家合影留念


满城军营炮兵十五师首任师长吕仁礼


  三、部队用砖包城

  2010年,满城部队原后勤部部长、时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将)郭洪超来满城炮兵旅视察,听取了旅长凌坚、政委张殿元的专题汇报后,下决心研究制订了修缮城墙的计划。


  2011年初,由陕西古城墙维修公司提供具体修缮设计方案、图纸和施工计划,兰州军区批准下拨修缮费用1000万元,历时一年多时间,满城东面“砖包城”工程顺利完成(其它三面城墙拟后继陆续修建)。

  城墙里外各包二层砖,里包一层普通建筑红砖,外包一层特制的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的特制青色水泥砖。


永登满城从乾隆二年开始建造至今已有280余年的历史,是历史的见证,是清代众多满族官兵参与西北军事防御、经济建设的见证,解放后一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扎在此70年,一代代一茬茬官兵奉献了青春和热血,满城也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虽然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得到更高的重视和更好的保护,让永登满城这个历史遗迹驻立在满清八旗子弟和人民子弟兵挥洒汗水的土地上。

  满城,让万千老兵牵挂,更应该让政府和军营重视保护利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