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尝《南传四部阿含》之一
南传《中部阿含》(巴利文转英文版)
导言(Introduction)摘选
p27
“非我”(Non-self)的教导
和变化的暂时性,也即“无常”与“苦”紧密联系在一起,形影不离,这就是所有一切“生物”活动现象内在的第三“法印”,也就是“非我”性。“无常,苦,非我”这三个一起被称之为三法印,或者三特性。佛陀教导说,和我们最最珍爱,最维护的“信念”正好相反,我们的“个体性人格”---五蕴(色,受,想,行,识)---不能被认同为“自我本身”,不能被认同为一个永恒不朽,具有真实的实质基础的“个体性-私有的本体”。
“自我”的【看法】
(Notion: 一种模糊的,变化莫测的想法,指向无可靠的基础事实,未经深思熟虑,或未经调查验证的观点看法,更多指向一种轻率的印象,通过想当然的猜想就被认定为事实的一种观念---《柯林斯高级词典》)
仅仅只具有一个“习用性”效力,约定俗成的“合法性”而已,只是作为一种“使用方便”上的“速记和简写”的设计策略,为了代表和指向---一套“环境,位置,事态,情形和状况”综合拼装,可分解,无实质,非真实存在的--{混合变化状态}。它根本不指向于任何“最根本原始的,不可改变的[实体]存在”,不意味着我们依靠有限资源和食物生存活动的“生命核心”。
有形具体的“肉体和思想心理”形式的种种要素,都是瞬间的,转瞬即灭的“现象”,持续地连续发生同时熄灭,通过它们的具有因果关联关系的持续连贯性串联衔接的紧密接合以及互依互存的功能作用以及运转,那种种变化过程(Prosess: 变动进程序列)营造出“个性人格的自我”表象。佛陀也根本不设想假定某一外部的并且超出五蕴的“自我”。把个性人格的“自我”看法(notion)加工处理成一种终极事实,佛陀认为这是一种无知蒙愚的产物,把“个体性人格”的某些方面等同为“自我本体”产生了这个“自我”看法,以形形色色的各种方式,极力试图将这个“自我”的印象看法“实体化”,千方百计去证实它的真实存在性,佛陀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紧抓某种自我教条”---也即“我”执。
关于“自我”,佛陀宣布它们全都是“有条件依赖的,并且是总体表象上的”。在MN2.8,佛陀列举了六种“自我”的看法,并指为“所知障,粗陋的看法,扭曲的看法,摇摆的看法,观念的镣铐”。在MN11,佛陀把他的教导和其它隐士和婆罗门的说法,一对一的进行对比,以呈现这些隐士和婆罗门们表面类似于佛法,而实际背离事实的地方,他们最后全都背离了他们表面上的说法,偏离了“非我”这一根本决定性的关键---彻底否定“自我”的看法。正是“自我”的看法观念,暗中侵蚀和破坏着“一致性”(Agreement)
在MN22 提供了一系列否定“自我真实性”的论据,在最后,佛陀的郑重陈述中,他说根本看不到有任何“自我真实”的观念教条不会导向“懊恼,悔恨,哀痛,煎熬,悲伤和绝望”的。在他给出的“解放”路线图中,个体性人格的看法,存在有某一真实“自我”的假设都和五蕴有关,而五蕴是第一个就要被打破的,伴随着“佛法的法眼”升起,看出其“暂有”的现象生灭性,变动性,非实质性。
“非我/无我”法印,是跟随在“暂时和变化无常”及“苦”法印之后。标准的陈述是:凡是暂时的变动的都是苦痛,凡是暂时的,苦痛的,极易变动变化的,都不可能被当作“我的”,“我”或者“自我本身”。无常的暂时变化就意味着“非我”,生命的所有要素都是显然从属于“生灭”,把任何生灭变化的现象等同于“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命题,是全都要丢弃的。一切属于“生灭”的事物都“非我”。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以我们的“意志”去偏转和掌控“五蕴”,表明了“非我”和“苦”法印,五蕴不能被当作“我的”,“我”或“自我本身”。
------------------------------------
//后续段落,实在是没办法发表了,完全不知道是什么词触发的// ---诸位请看:
很抱歉您的文章《浅尝《南传四部阿含》之一(修改版)》已转为仅自己可见,请您查看《为什么文章会被锁定?》参考相关内容规定。如您仍有疑问,您可以进入该文章页面,进行申诉,工作人员会在 1-2 个工作日内为您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很抱歉您的文章《浅尝《南传四部阿含》之一(2)》已转为仅自己可见,请您查看《为什么文章会被锁定?》参考相关内容规定。如您仍有疑问,您可以进入该文章页面,进行申诉,工作人员会在 1-2 个工作日内为您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2022.09.17 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