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聊天跟我说了她妈妈的故事。朋友姐弟三个,她为大,是一位老师,老公是国企单位的职工,私下还经营着自己的药店,两个弟弟都已成家,并且有着各自的营生,也都孕育了下一代,生活谈不上大富大贵,但是对于上一辈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辈们,最起码是上了一个新高度。
他们姐弟都通过努力离开了小县城,在这个日益繁华的二线城市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稳定的收入,尤其是我那朋友,把孩子培养的非常优秀,现在才高二,已经为即将到来的高中毕业去德国公费留学在做最拼的努力。
日子已然美满幸福,朋友的爸爸妈妈自然也是退居二线,再也不用为孩子们操劳,更不用辛苦劳作,儿女们不时孝敬,生活不愁吃穿。今天在女儿这儿待几天,下个月在小儿子那儿小住一段,觉得城里的高楼太拘谨,便收拾行李回到他们农村宽敞的大房子,朋友爸爸平常一有空就去参加村子里的自乐班拉二胡,这种吃喝有度、神仙过得生活应该生活很多老人都羡慕的状态吧,但是朋友跟我说,她妈妈却总是不开心,不满足。
原因是和她关系比较好的两个邻居,其中一个年轻时都一起拼搏,但是不知道通过什么手段竟然在快退休的年龄进入了一个快倒闭的工厂,干了几年,退休之后顺理成章的和城里人一样领起了退休工资,另一家是两个儿子,大儿子看爸妈身体还硬朗,于是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为老父亲某了一份看大门的工作,一个月下来也有一千多块钱的收入。朋友的妈妈认为人家老了都有自己收入,但自己却只能靠村里发的那一点点养老金和儿女们的孝敬生活,于是总觉得自己不幸福,跟老头抱怨,给孩子们发牢骚,弄得人人都很无奈。
一直认为,羡慕嫉妒只是不韵事事的年轻人的专利,等人活到一定年龄,经历的事情多了,眼光开阔了,就不会在乎那么多,毕竟丰富的阅历可以使人变得沉稳,变得精神强大,变得处事不惊,然而现在才明白,这仅仅只是自己的以为。
最近因为孩子的早教学习,认识了一位心理学专家刘老师,他大学时第一学位是法学,辅修心理学,做了七年的律师之后才发现人性当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探索,于是潜心研究人从出生到二十八岁因为不同的教育模式所带来的不一样的人生,在他看来,无疑教育是一项长久且并没有那么费事的事情,只要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自我成长。
最初以为,等女儿上初中之后,课业变得愈加繁重,自己没有能力辅导,于是因为管不了而决定不管了,自己的能做的无非就是侍候吃喝,管理她的生活,甚至曾经暗自高兴,终于快解脱了,至于以后发展成什么样则完全靠她自己的发展,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孩子。
看来这又是我的自以为是。
跟他交谈收获最大的就是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急功近利,甚至认识到了个人的浅薄,以前每一次考试的分数,每次排名的名次都是我最关心的事情,因为自己的在乎,弄得孩子每次临考前总是很紧张,生怕考不好而遭到妈妈的指责,结果往往因为紧张而发挥不好。
当我把这些令我痛苦万分的困惑跟他刘老师谈时,他告诉我,你现在对孩子不需要做太多,更不应该在孩子身上寻找自己生存的价值,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值得期待的、含苞待放的花,只需要大人浇水、施肥,然后在一旁守候的同时不断修炼自己。
如果总是在一个点上牵挂惦念,那么在其他领域里就不会有阳光照进来。
在中国现有的这种教育体制下,才能真正考验一个家长如何做到淡定从容,心平气和地静等花开。
人成熟与否跟年龄真的没有关系。成不成熟,就是看你能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就是能不能把你的世界变成我的世界。现实中有很多像这位阿姨一样的成年人,还没有脱离幼稚的思想,很小的不如意都会惹自己痛苦不堪,殊不知,这些烦恼,等你慢慢清醒了,才明白它仅仅就是一个执念。
一切都不是年龄问题,是成长的问题,如果不自我成长,那么即便是长寿到百岁,痛苦也会跟随你,直到终老的那一天。
想想以后还有那么远的路要走,我理解了,从现在开始就要学着成熟睿智!
-END-
我是闲茶淡花,忙碌生活中点滴感受以记之,并与你分享。
读完若有收获,记得关注、点赞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