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素有“南拳北腿”之说。
同是外家拳术,北方武师多擅长腿击,扫、戳、踢、绊,大杀八方,威势赫人。南方武术强调硬桥硬马,腿部比较少动,相对固定,作为身法的基础,而手法则千变万化,疾如风雨。
这些区别,也许是与生活空间有关的。北方空间相对宽敞,以攻击的破坏力取胜,腿击势大力沉,可以一锤定音。南方空间相对小,小空间必须以灵快取胜,手臂攻击比较适宜,比如咏春的双拳连击如疾风骤雨,腿脚是很难做到的。
现代搏击拳腿并重。拳法上,西洋拳击的系统非常科学,适合作为入门学习。泰拳和中国的咏春拳目前在竞技搏击界有一定的推广度,实际上也吸收了拳击的很多训练方法。但是目前为止,西洋拳击还是竞技搏击的主要手法。
腿法方面,没有特别明显的主流。泰拳的腿法凶狠简洁,体系和训练方法类似拳击,似乎比较流行。韩国的跆拳道自88年韩国奥运会以来,发展加快,近来有压过日本空手道之势。法国的踢术(又名萨瓦特Savate)和巴西的卡波耶拉Capoeira)也有一定流行度。
中国武术中的腿法要丰富得多,只是基于传授的方法和体系的复杂,在目前的竞技搏击界比较少见。倒是在足球场上,犯规暴铲对手的动作时常被称为“功夫踢法”(Gongfu kick),也算颇为讽刺。
以腿法命名的中国武术,最流行的是多与查拳同习的弹腿(又名谭腿)以及经常和翻子并用的戳脚。
弹腿是北方著名的外家腿法。以小腿弹踢为主,风格朴素简练,一般幅度也比较小,原则上主张抬腿不过膝,攻击部位也是对方膝盖以下,迅捷而隐蔽,实用性极强。是中国武术界最有代表性的腿法。几乎所有内家拳术的腿法,如太极拳、八卦掌也都遵循这种原则。
戳脚则比较多变化,主要流传于河北、山东一带。水浒里武松醉打蒋门神里的连环鸳鸯腿,就是戳脚门的典型腿法。我在大学里从一位校聘的河北拳师学习了这种功夫,获益匪浅。
戳脚的基本腿法有飘、跛、蹶、撩、圈、抹、跺、戳、提、点、抖、踹等,强调与身法、手法并用,变化迅捷,声东击西,半步赢人。我当时习练最多的是侧身点肋那一招,起腿前必虚晃双手,身体先右忽左,手领腿发,直击对方左肋,是相当典型的戳脚招法。
另外和泰拳类似,戳脚非常重视抗击打训练,提高攻击部位的硬度。只是所踢的木桩硬度更高,需要有专人指导才能练习。
由于腿的重量远超手臂,练习时消耗的体力远超拳术,而且对全身的牵动也大,在健身方面,效率非常高。
其次,起腿必用核心肌肉群,对内脏也要按摩作用,活血效果明显。
另外,这种大幅度运动,对韧带要求也高,必须辅以拉筋训练,对身体更为有益。
实战时,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体型扬长避短,但是腿击对身法练习有特殊的功效,是绕不过去的一门课。
作为技击术,腿击强调声东击西,以增加隐蔽性。常存变化之意,对头脑是很好的训练。
起腿时必须注意的平衡性,也有很高健身价值。所以即使是老人,在习练太极拳的时候,也不能因为运动幅度大而放弃腿击动作。因为对老年人,平衡能力非常重要。
作为健身运动,腿脚踢击运动的幅度大,强度高,比较适合身体素质较好的人练习,初学者和身体略弱的人可以比较专注于步法的练习。作为以腿击为主的拳术,弹腿和戳脚的步法练习都非常完备,可以全面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也为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拳谚云: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一般理解为手偏防守,腿偏攻击。其实不然。腿法中最重要的是步法。
如果把人体的运动,从运动的叠加分析角度看,“走”属于身体整体移动,是影响最大的一级运动。
走产生的后果是整个身体位置的平行为移动,带动整个身体的力量。变化幅度也最大。
身体在原地的扭转属于在此基础上的二级运动。带动躯干的转动惯量,变化幅度居次。
四肢伸展属于更细致的三级运动。 通常被忽略的指掌擒拿等小巧动作等小巧动作属于更精微的四级运动。
在敌我双方格斗的过程中,任何一方稍迈一步,立刻会使双方的形势产生很大的变化。因此步法是拳法的精华。步法灵动的拳师,翩若惊鸿,矫似游龙,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只需轻踏一步,破强虏于谈笑之间。此真腿法之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