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人到中年必有危机?
这几年非常流行一个词——“中年危机”。
这个词不仅仅适合于发迹线后移、肚子隆起的男人,
也适合于出现眼角纹、皮肤变得干燥的女人,
当谈论这个话题时,
总是会引来一阵的热议,
以及背后更多的焦虑。
前有36岁收费大姐的那句
“除了收费,我什么也不会“,
后有中兴42岁员工因公司裁员等种种原因跳楼。
不论是面对镜头的哭泣与无奈,
还是走向人生的极端,
这都是我们对中年的恐慌反应。
男人到了保温杯泡枸杞年龄
女人迈入身材走样的岁月
这时候
父母一般身体不太好,
隔三差五的就得往医院跑;
小孩子上着各种补习班、兴趣班;
每个月都得提醒自己还有各种学费;
身上还背负着高额的房贷,
每个月工资发下来,
刨去各种开支之后,
兜里就不剩钱了。
同时自己也明显感觉精力不济,
通宵加班一次,要好几天才能缓过来,
比自己年轻的同事总是能想出新点子,
更有冲劲,更有活力。
反观自己,
工作上尚且应付不过来,
还要考虑到家里的老人小孩。
诸多种种因素,
让步入中年之人一方面更加不能离开现有工作;
另一方面却更容易在职场失去竞争力。
危机也就这么伴随着中年而来。
如此说来,似乎中年危机就和青春叛逆期一样
是个迈不过去的坎。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02钱与名解决不了中年危机
在大多数人眼里,中年危机是所谓的穷人、“伪中产”的特权,
在他们看来,危机来自于“缺钱”。
有钱人、名人一样也有中年危机。
葛优在拍摄电影《气喘吁吁》现场时,
首次透露,
他从剧中的患有焦虑症的“假大款”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他承认自己就患有焦虑症,
“首要表现是睡不着,现在也都还老是失眠。”
崔永元,央视名嘴,到2001年时,
沉重的工作精神压力,
导致崔永元已经从睡眠障碍发展到严重的精神焦虑症。
用他的话说,
那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岁月,
而这种痛苦也严重影响着他的家人。
不只名人如此,有钱的富二代也会有中年危机。
2015年,“富二代”杨天恒和朋友喝醉后,
差点就从20多层跳下去。
他的爸爸杨休是天地集团创始人,
2013年胡润中国慈善排行榜名列第二。
杨天恒算得上是标准的富二代,
可是他在步入中年之后,
却越发的觉得生活过得太累,
他永远得活出自己爸爸希望的样子,
没有自己的梦想,还一直头顶着爸爸的光环,
永远走不出他的影子。
看来中年危机和身份无关,和财富无关。
03那群没有中年危机的人
我老家有个亲戚,40多岁,
每天都要其几十公里的电动车去城里打工,
早上天不亮就出门,
晚上天黑才回家,
在外人看来,他这过得也太辛苦了。
可他却每天下班回家,
没有城里人下班后的疲惫,
也没有都市人回家后的忧愁,
端着个杯子,左邻右舍的唠嗑。
在他身上,看不出中年危机,
虽然每天对于他来说都是危机,
但他却没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焦虑。
我家楼下有个修自行车的叔,
每天除了摆他的修车摊,
还摆着一副象棋,
闲来无事就与周边邻居下下棋,聊聊天。
在他身上似乎也看不出对生活的担忧。
身边有个邻居,三星上班,
一年几十万,就是加班多。
但他却非常享受每周一天的休闲时光,
虽然上班辛苦,
但却能充分享受生活,
在家的时间,不是陪孩子出游,
就是宅在家中休闲度过。
在这些人的心中,似乎没有中年危机,
就像有些父母承认,他们的孩子并没有青春叛逆期一样。
04中年危机是自己的矫情
“我还有两套房贷,每月还有两个孩子的各种培训班费用。”
这是一个IT行业的朋友向我的抱怨。
“你可以卖掉一套啊!”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很多的痛苦和焦虑,不是来自于外界,
而是发自内心。
内心的比较,
是焦虑的来源。
就像今天早上和同事聊到小孩教育的问题,
如果不打算非得上五大名校,
大人也不必熬夜辅导作业,
小孩也不用7×18的学习。
中年危机也是如此,
如同我那朋友,
一线城市揣着两套房,
过着账面上的伪中产生活,
给家庭最优质的生活,
给子女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
而逐步走上中年危机的陷阱。
这些都是对生活的矫情,
心态的失衡。
反观那些幸福感较高的朋友,
他们无不是“对症下药”,
有多少食材,就做多少饭。
04如何应对中年危机
第一就是提前布局。
危机在来临之前没有先兆,
一旦到来往往令你猝不及防。
最好的方法是在未到中年之时,
就考虑中年之后的事情。
我一个朋友在华为上班,
他们到45岁之后公司就不再续约,
到时候虽说有一笔退休补偿,
但将来做什么,我朋友似乎还没想清楚。
他有时候想这开个小店,
有时候又想着做个生意,
已经步入不惑之年,
却没有提前设想若干年后的谋生方式。
而有个小姑娘,
她说他在大学的时候,
就开始考虑工作几年之后,
当成家立业,精力不济的时候,
自己何去何从。
正是因为她比同龄人更早的成熟,
当她步入而立之年,
反而能事业愈加顺风顺水。
第二、摆正心态,降低欲望。
痛苦的来源,总是想要的太多,而能力太少。
正如巴菲特所说,
想得到一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如果字匹配不上,
就不要过高提高自己的消费能力。
我身边有个邻居,
头几年在一线城市买了个房,
后来发现在那边生活太累,
就把房子卖了,在二线城市买了2套房子。
虽然收入不如以前,
但靠着一套房租,和现在的工作,
一家三口倒也过得比以前幸福得多。
很多时候,焦虑都是因为我们需要的物质生活太多。
其实,放低欲望一样能生活的很好。
知乎上有个高人气的问题:
如何在40岁钱实现财务自由,
其中有个高赞的回答,我以为会说是努力挣钱之类的内容,
结果是,
他和妻子一起过着极简的生活,
比如一年只买一次衣服,
不去餐馆吃饭,
维持最低的生活开销。
他们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
让自己提前实现财务自由。
这与这些人,别说中年危机了,
连危机都不太会过早实现。
中年危机不是人人的必经之路,
它只是在特定的人生时段,
一种心态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