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某个午后,走在永宁门旁的古街上,穿过阳光,我偶然也会突发想象,在南京,是否也有这么条街,陈旧、吵杂、人来人往,他朝着那家书店走去,面容笃定、满眼期待,盛满了爱和欲望。
从点题的角度而言,在眼下这样温润、宜人的季节,看一看《春风沉醉的夜晚》(下文简称《春风》)无疑是最合适不过的,当然了,并不是小清新式的风,甚至有些许背离了人们以往对「春风」二字美丽的遐想。
这是娄烨眼里探察到的南京、春天和爱情。
诚然,以剧情为导的电影,一个好剧本来托底相当于成功了大半,此片当年一举摘得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的最佳编剧奖(梅峰),同时也被提名为最佳影片,这无疑是对创拍团队劳动成果最大的鼓励和肯定。梅峰本人是北电文学系的副教授,在电影艺术领域也出版发表过众多研学成果,《不成问题的问题》是其主要导演、编剧代表作,本片获第53届金马最佳改编剧本以及最佳男主角(范伟)奖,足证明其能力。其实早在《紫蝴蝶》开始,梅峰就已经着手参与影片文本上的创作和策划工作,一直延申至后来的每部作品,这两位可以说是珠联璧合,有1+1>2的化学成效。
再来说《春风》,从片名去理解作品,可看出导演显然借鉴了郁达夫的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在影片中这本书是男主王平喜欢的、爱念的,尤其在影片结尾画面定在凌晨雾蒙蒙的天空,两人依偎,一人念着书中的文字,此时音画互联,极为点题。从「情绪通感」上来说,郁达夫本人写下自我当下的困境和心情,而这似乎与影片里故事、人物本身兼具的气质氛围相吻合、照应,两者或许有些许共通之处。而影片的英文译名《Spring Fever》则更加凝练,淡淡的诗意。「夜晚」可能比「晚上」来的更正式、文学性更强些,也比较适合作为一种名称和符号来概括总结。
从结构上来看,故事情节上并不复杂,可以把影片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大段围绕着王平、王平妻子和姜城的婚姻偷情关系来展开,后面至结尾则更为简单,三人同游再到各自离散。人物的对白台词量都不是特别大,叙事节奏平稳甚至缓慢,中间的一些转场导演多用一些竖直的字幕旁白,文字内容为诗句,像是一种批注。
影像风格上依然真实、原始,纪录片式的拍摄,偶尔一些透过门缝、窗户的窥探视角,可以说沿袭了导演一贯的特色。剪辑上没有太多所谓混乱、刺激感官的东西,反而能看出剪动痕迹较少,更贴近故事发生的逻辑时间。镜头画面上,导演除了拍摄人物角色之外,也更多得给到一些静物或环境,比如开头两朵在水池里的花、以及后来姜城胸前纹身的花、夕阳下的码头、阴雨蒙蒙的山林等,可能是种暗喻来一同构成影片气质。
表演层面,除去当年还青涩的陈思诚和谭卓,这里不得不夸下秦昊。其实直到现在我一度都认为秦昊老师充分拥有〝可弯〞的潜质,看了《春风》我才明白他的同志气质从哪里来。
故事里的姜城是个彻底的同志,且在同志圈有一定的名气,经常出没于地下酒吧亚文化聚集地,爱好变装表演,爱穿花衬衫、欲望繁盛,花花公子的做派。在电影里,秦昊为了诠释好这样离自身较远的边缘人群,应该是做足了社会调查功课,无论是偶尔露出的阴柔骚情还是与男友的偷爱交欢,都是那么的浑然一体、自然真实,这是一个直男演员极难达到的技术高度,以致于到现在对他的印象中还是有散不去的Gay气,在这之前大陆电影里出现过的的如此令人信服的同类角色私以为是《蓝宇》里刘烨扮演的蓝宇。
整体而言,影片大体保持一种克制、缓慢和诗意的态势,但有些片段仍能给予人难忘的触动。
揭穿
(视频内容是王平发现妻子跟踪他的照片后发生争执)大众对于「同妻」群体的关注讨论,在近些年社会对「同志」系列问题的重新认知的过程中被逐渐发现、提及,无疑,他们是婚姻的牺牲品和受害者。而在当时影片拍摄年份2009年,这样敏感、被忽视、被掩盖的不光彩在当时有谁敢于关注,并大大方方地展示?娄烨做到了,他是大陆导演最早一批敢站出来讲这件事的人。〝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他的确能做得到这一点,这就是他NB的地方,切实地关照,对边缘人群的关照。相对于去年金马大热的台湾影片——《谁先爱上他的》,同样讲述这样的一种人群,用各种闹剧更为幽默、戏谑地传达了所谓〝爱最大〞的价值观念,相比之下,娄烨向我们展示的,同妻的生活困境、婚姻困境更为真实,也更加残酷。
你也这样拉他的手吗
歌曲、配乐依然是娄烨电影里少不了的亮色,而《春风》则选用了一首看似很烂俗的《那些花儿》让主演们唱现场、原声收录。抛开其唱功不说,这里三人唱K的戏我认为是全片最佳。她看到自己依赖的人与别人(还是同性)亲密,一时便不知道如何摆放自己在三人行中的位置,委屈、难过。他默不作声,递上纸巾,伸出手欲做安慰。她没有任何的埋怨、嫌弃,只是轻声问:〝你也这样拉他的手吗。〞
我并不理解,这种心态是出于包容还是理解,反正瞬间啊觉得这个角色特别干净、清澈。话语落,吉他声响,空气中无比温暖和美好,娄烨终于给了点我们期望的,人性里善良的东西,哪怕一点点,都很治愈。包括最后三人嬉闹后,李静的独自离去,让这个角色升华,她是里面最有韧性、最能理解人和爱情,也十分清楚和明白退出的时间点的女性。
花开花落自由时
全片最好的一处剪辑和字幕运用,导演才气乍现的高光时刻。
这里的妙有两处一是妙在色调由暗到明的过渡转换,同时也实现了情绪和情节上的转换;二是字幕的放入,与镜头画面极为贴合。(原文出自宋代词人严蕊的诗作《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其实还有音乐的衬托,民族弹拨乐器的给人风清明朗之感。
有的时候,看到别人身上的纹身,时常会揣测一个人要去纹身的动机是什么,图案、符号背后又有什么意义。看到姜城的纹身,好像明白了些。刀疤和花纹入皮肤,随之镌刻下的是过往的一段记忆和一个人,这当然是很有意义的。纹身这个行为也代表了人物本身对生活、对自我的态度,用纹身的方式总结过去,继续前行,这也是一次成长。
《春风》出自《颐和园》和《苏州河》之后,影片相对于前作来说,各个方面的成熟度更高,尤其在题材选择上,娄烨跳出了以往比较私人、偏执、略神经质的文艺气质格调,转而关照起社会上的道德性话题——同志、同妻等,在大众看来,可能更接地气了一些,不再是以前强调自我情绪的余虹日记或是摄影师自述体。它用一种记录片式的、浅刻画性的镜头视角,把这些听起来在当时十分敏感(狗血),且在生活中真实存在、悄然发生的一切,极其克制、完整地讲述出来。包括接连在2012年上映的《浮城谜事》,娄导沿着相似的婚姻议题,关注到第三者、出轨等道德热点之争,乃至于《推拿》——关照盲人群体,《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探触到了家暴、官商勾结等问题。
如若细微观察,「死亡」和「血」这类镜头在娄烨的电影画面中被逐渐地被刻画和放大。《苏州河》里酒后驾驶双双而亡、《颐和园》里李缇望一眼飞鸟后的平身一跃(而这些导演都还没让我们直接看到血腥之事),但从《春风》开始,王平独坐在公园长凳上用刀片划开脉搏,鲜血涌出;《浮城》里开头的车祸、暴雨和泥里的跟踪和撕扯、乔永照欲掩盖事实,拿起镰刀对拾荒者(目击证人)的一顿猛砸(虽已有删减,原版听说更为血腥直接);以及《推拿》里忘不了郭晓冬只身对着镜头,用刀子一下一下划开胸膛,狰狞的脸;包括最近上映《风中》里的家暴、连小云胸口刺穿的剪刀、三人焚尸、群殴打斗、破碎的玻璃等等。人与人之间原始的暴力、冲突,混杂着性、欲望和爱,「血腥感」愈演愈烈,导演对这些的刻画和展现也更为直接、粗粝,这是我从作品里直接感知到的越来越多的部分。
永恒不变的事情是变化。相信导演本人也在成长、也想尝试和突破,这当然是好事。纵观娄烨仅有的这几部作品,不变的是,他的摄影机对准的仍生活里蜉蝣一般的边缘少数人群,他们的名字可能被忽视或者人品道德有存疑之处,但是他们真实存在着;变化的可能是导演不再满足拘泥、纠缠于个体的性与爱,眼界正不断在横向拓宽,试图以紧密内富张力的剧情和血腥爆裂的感官刺激进行推进,有所指向寓意,故此引发群众共性和解读。
春风拂过,无论是在南京还是在某处,该发生的一切正悄然发生,该离散的所有也都会走失,所有事情都是这样的,会过去,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