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格实际上是一个发散思维的工具。当对一件事情触动了你,让你有了想表达的冲动时,不妨将这个主题至于九宫格的中心位置,然后进行发散思维,看在这个主题之下你能联想到什么,然后逐个将所联想到的信息或者问题在九宫格周围的空格中填写起来。你可以尽可能多地联想,不要受周围空格数量的影响,如果信息或者问题较多,可以将其变成12宫格、16宫格等等。
比方说,有一天我在读书的时候,看到作者提到了“蔡格尼克(Bluma Zeigarnik)效应”,但只是很简单地说了一下,我觉得很好奇,想搞明白这个心理学的效应的具体内涵和实际运用,就以此为主题创设一个九宫格如下:
蔡格尼克是谁?
蔡格尼克是做什么的?
蔡格尼克效应指的是什么?
这是一种模式吗?
蔡格尼克效应
有实证研究吗?
在工作或生活中有无具体的应用?
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什么关系?
有没有什么副效应?
依据主题给九宫格中的空格填写问题,是需要有一定的规范的,不能太过随意。这些问题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基础问题,主要是为了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基本素材,是针对具体的事实来提问的,针对基础问题的答案都是确定的,是缺乏趣味性的,如果九宫格中所提的问题都是基本问题,那么有这些问题组成的文章就缺乏生动性,读起来会比较生硬,干巴巴的、另一类叫铲子问题,是为了对主题做更加具体、更加深入的了解而延伸出去的问题,铲子问题往往加入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会因为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或感受的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差异。当你觉得这个主题很有价值的时候,应该像铲子挖土一样将话题往深处拓展一点。丰富且具体的素材既能增加文章的长度,也能拓展它的深度,甚至可以说铲子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文章的好坏。
所提问题的质量,对要搜集到的素材有着很大的影响。笼统的问题只能得到笼统的回答,具体的问题则能获得具体的答复。要想让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内容详实、生动活泼,首先就要在问题的具体化上下功夫。
二、依据问题整理信息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找寻相关的素材,然后将这些素材加一整理,变成有价值的信息(问题的答案),填入到九宫格问题的下面。
用于回答的信息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自身相关的“内部信息”,另一类则是自身以外的“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就是自己对所关心的主题的感受、想法等。这些内部信息只有自己最清楚,因此需要好好地构思,用尽可能精细的语言来表达,避免使用那种笼统的、模糊的感叹语,让人读了之后摸不着头脑。外部信息需要通过相关的渠道去获取,比如说网络搜索引擎、知网等的检索平台、相关的书籍和杂志、新闻报道、该领域专家的观点等,获取外部信息的渠道越多,所搜集的素材时候就会越全面,在整理这类信息时就会少犯错误、提升信息的有效性。
自身经验也是收集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毕竟对生活的点滴感悟本就是重要的信息收集。自身经验是别人无法迈入的神圣之地,这里有很多别人写不了的素材,从这里找寻的素材往往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即便自己是一位教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但如果以“中国的教育改革”“区域的教育评价体系”这样的话题来讨论,就需要有非常高的站位、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来支撑,在这方面,肯定不如长期从事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改革设计的专家在行。基于自身经验的素材和信息,往往非常鲜活和生动,容易打动读者。
整理每个问题的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写作的过程。要让问题的答案好读、容易理解,在写作的时候需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一是文字要简单,读起来不费力;二是要简短,语句不要太长,整个问题的回答要不要太复杂,以方便读者的记忆;三是要具体,尽量少用专业的、抽象的语言,通俗的、具体的语言有利于读者与自身的经验相联系,有利于读者产生共鸣。
在写作的时候,还要树立自己是在“给读者送去一份礼物”的意识,心中要对这段文字是写给什么样的群体看的有比较清晰的定位。如果你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居高临下,总想用自己的气势去压制对方,那么这个谈话就很难进行下去。写作也是如此,你不能觉得自己站位很高,可以将你所知道的内容一股脑儿地倾倒给读者,而是要向对待朋友那样和对方娓娓而谈,轻松地聆听对方的心声,这样才能了解到读者的真实想法,并准确把握他们的需求。给读者送去的一份礼物中,也包含着这种平等待人的姿态。
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某一主题思考的再深入,也可能仅仅只聚焦在了某几个方向,而将与该主题相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给忽略了。“九宫格”就好比接收信息的天线,你只需把所关心的问题填入其中,与之相关的信息便会一个接一个地被全部接收,可以帮助更加全面地思考所关心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