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想起来,我自己好多曾经开过的公开课,其实都在做着本末倒置的事情。
2016年,我在漳州实验中学的开放周上开过一节公开课,我设计的是“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三复习中的应用”,教学内容“复习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安排的教学活动是这样:
①课前学生进行“意识能动作用”微课自学
↓
②课堂上学生提出自学时的疑问,老师答疑
↓
③课堂检测自学效果活动“政治名词我说你猜”
↓
④课堂现场辩论课题相关话题“生活中遇碧池你怎么办”
↓
⑤进一步检测自学“一分钟纸上陈述辩论中的哲理(限课前自学范围内)”
这堂课活动丰富,气氛融洽、师生都上得很开心,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微课自学、老师答疑、你说我猜、现场辩论、一分钟纸上陈述。
这些教学方法大家都很熟悉,还有分组合作探究、情景剧演绎、上台演讲等等,都是大家经常用到方法。
但是那节课之后的复盘,我却发现其实问题很大。
这个问题跟昨天我聊到的话题有关系。
昨天的话题是:老师“倒着走”,学生才能“正着走”,说的是教学设计的“目标意识”和“全局意识”很重要。
毫无疑问,老师“倒着走”,从教学目标去考虑教学内容才是有效的教学。其实这个道理大家都懂。问题在于,应该怎么做才能达成你要的目标。刚开始教书的我,会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小组合作探究、课堂现场辩论、情景剧表演与讨论…
难道这些教学方法不好吗?
我不是这个意思。
一个教学方法好不好,不是由方法本身决定的。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这些教学方法怎么用才能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唯一的标准就是:最直接、最快速的使用方式,就是最好的使用方式。就像走路,到达目的地的路有很多条,路的走向各不相同,但是不管这些路去个七拐八弯,最终它们都可以把你带倒目的地,你要做的是选择“最短路径”。
在多种教学方法都能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能够让我们最直接、最快速达成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能采用简单的方法就可获得成效的,就不采用复杂的方法。
这样说似乎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也曾经很长时间,在不习惯盯着目标评估教学成效的情况下,沉迷于对设计巧妙、生动活泼、独特创新的教学方法的追求,为这节课我又有多少创新做法而沾沾自喜。
所以,更好的做法应该是:盯着你这节课要学生达成的教学目标,进行备课时的教学活动安排,以及教学中对所用教学方法的时刻评估、调整使用。
那么,开头说的那节课有没有更好的做法呢?想想那节课,其实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在理解意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最短路径”应该是从解决问题入手把相关的知识带出来并完成训练。以这种方式推进,我可以让更多学生当场有充足的时间训练和更多的机会观察、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可能你会说,没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否课堂会让学生觉得枯燥?
我并没有说只用一种,我的意思是根据你的目标选择,就算只用一种,你也可以经过把握课堂节奏来打破枯燥。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