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喜欢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面,做一些不需要动脑筋的事情,但也有一部分人希望走出舒适区,进入未知的区域。
为此,你想要打破长期形成的习惯,譬如懒惰、不爱学习、刷手机,打破的方法是,从明天起早起,买很多书,报一堆课程,渴望让自己沉迷于学习中无法自拔。
你也开始做了,真的从第二天起早起,读书,运动,听课,听书,写感恩日记,这样日复一日,三个月过去了,回顾过去,感觉自己依然停在原地。这时你开始怀疑,怀疑自己过去几个月的努力是否白费,读的书听的课一个也没记住,早起时间也越来越迟,感恩日记内容也越来越少,这,真的是做了几个月的无用功吗?
于是,你开始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甚至想要放弃。幸好,你终究没有轻易放弃,继续从书中找答案,停滞一会后,继续向前。
终于,你在书里找到了自我怀疑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权重对比,而最为正确的,应该是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原来过去自己只停留在学习这个最表层的状态,虽然量很大,但是效用却是最小的。
而学习后是否有思考,思考后是否有所行动,行动之余有没有做出改变,学习后的课题那么多,你其实根本没有去了解去做,所以自我感觉停留原地也是情有可原的。
所以,你知道了吗?除了看书、听课这些基础输入以外,更多的是要把书本和课程知识对照实际生活,用知识去解释现象,该行动时行动,该改变时改变。
再想想,自己是否处于复利曲线的前期阶段,前期阶段的增长非常缓慢,缓慢到都感受不到变化,但只要达到那个拐点,就会飞速增长。
现在,你其实是处于前期缓慢增长的阶段,可是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到达那个拐点,就像挖黄金一样,有的人选定一个地方就一直挖下去,有的人挖着挖着就放弃了,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挖到黄金,就像没有人会知道飞速增长的那个拐点到底在哪里,什么时候到来。
而我,也正处于这种情况下,虽然不确定拐点什么时候来或者会不会来,但我也不想放弃,起码现在不想放弃,我还想再坚持一会。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