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有形有物质承载,可实物命名的,称之为“名”;无形无物,精神承载的,谓之为“无名”。 (这个是名家,即通常所说的智者学派给出的定义,它奠定了我国古代哲学的表述基础。 但从现留的信息看,其实名家的并不侧重“有名”与“无名”的讨论,他们所侧重的是有名世界,“名”和“实”的关系,通常做法是切断重组)。
道家称“无名”简称为“无”,指的是“朴”,命之曰“道”,“道”为“朴”之最,“道常无名,朴”; “名”即“有名”,道家简称“有”。 先承认“无”,我们才可以说“有”;。 所以,“无”才有“有”,有才有一二三,直至万物。 老子曰之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还说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德”,“道”是万物由来,“德”是万物本性,规律;所以,要顺德顺自然,就有了“无为”这一说。 但其实,后面还有补充“无为不无为”,无为非无为的意思,它的意思是少为,并且方向不是多做什么,而是去除多余的后加的。
所以,老子的学说用于实践的治国方案大多是治“朴”,治“德”,治“理想国度”,治“乌托邦”;不适合现实社会国家,但又是万物最本心的规律。
最后,老子的很多话,译成现代汉语,我细想确实是觉得都很有道理,但终究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吧,或者也并不知然,更不知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