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内蒙古乌兰察布,过中秋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大肆庆祝一番。提前买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推米、磨面、杀羊、榨新油……当然最隆重的莫过于做月饼了,我们管做月饼叫打月饼。
当地最有名气的要数丰镇月饼了,丰镇是个小县城,可能是因为当地的水和饼匠的技术不一般吧,月饼的味道和口感也独具一格,非常受欢迎,远近闻名。现在想吃随时便可以买到,可是在我小的时候,市场流通不发达,尤其是在农村,连打月饼的作坊都没有,全靠自己动手,自给自足。
整个村子里只有几个简易饼锅,需要提前预约。打月饼的这一天,一家人得早早起床准备,家里的女人们和好月饼面,放在炕头醒面发面,男人和孩子们则忙着建造锅炉,这就是烘烤月饼的简易烤箱。首先将月饼锅放在灶火上,用泥填好饼锅与锅口的缝隙,“烤箱”的上盖其实是一块儿与锅匹配的圆形铁板,四面边缘带孔,栓着铁丝,在铁板高一尺左右的地方,四根铁丝拧在一起,穿着一根可以移动和抬起铁板的长木棍,相当于可以轻松压起锅盖的简易杠杆吧。将炭块儿在铁板上方摆好铺开,一层层码起来,四周用泥浆抹好并固定,防止泥炉坍塌。用泥巴封口前先把炭点火扇旺。具备了下火和上火的简易烤箱就准备好了。等到火候适合的时候,便可以烤月饼了。
用糖和胡麻油和好的面醒的软软的,在案板上揉得表面光溜溜的,金灿灿的,似乎要渗出油来。揪好剂子,揉成圆团,再擀成圆饼,就可以进锅烘烤了。烤之前在锅底刷油,饼皮上方也要刷浮油,为了达到月饼的色泽和外观要求,烤制过程中也需要刷油并控制好火候。很快,那种糖和胡麻油以及面粉进行物理与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月饼香味就在院子里,村子里弥漫开来,浓郁的香气撩拨得人们鼻尖泛光,直想吞了周围的空气,垂涎三尺用在此刻一点也不为过。打月饼这一天,一家老小忙得不亦乐乎。等第一锅月饼一出来,赶紧先给左邻右舍分送品尝,香甜可口、外焦里酥的月饼让人们沉浸在甜蜜与快乐之中。辛苦一年的人们个个都是喜笑颜开,庆祝丰收,庆祝中秋,从月饼出锅的一刻起便开始了。
人们在月饼上撒芝麻,制作图案,甚至加上印章,并且各家各户都要打一个大月饼,在中秋节的当晚供奉月神,这个大月饼做得格外精心,刷油的频次更多,因此分外好吃,每年祭完月神后全家人分食,也寄托了人们对团团圆圆的期望。不同的人家,做出的月饼口味也各有千秋。一年好不容易做一次,每家都要做上几十斤白面的月饼。家乡的月饼不算精致,个头大,表面也粗糙,色泽浓重,好像是我们当地人那样简单而朴实无华的风格一样。就是这样一种普通的美食,却也是凝聚了无数先祖的智慧,深深植入人心,让人唇齿留香,念念不忘的中秋牵挂。它不仅成了礼尚往来的馈赠,更是人们在秋收时节田间地头的干粮。小时候,家家户户的月饼在凉了以后就被放进瓮里面,上面再放一些苹果,每次揭开盖子取月饼的时候,扑鼻的饼香和果香结合的神秘香气就会令人无比陶醉。浓浓的香甜,浓浓的节日氛围,更饱含了昔日村庄邻里间纯朴的情谊。月饼一直可以存放几个月之久,到最后瓮底儿都能舀出油来。等到月饼剩的不多了时,家里便开始不舍得吃,放着放着最后月饼长出了白色的绒毛,于是就有点辣齁味儿,谁也不想再吃了。
如今,在农村也有加工月饼的作坊,有现代化的设备,流水化的工艺,人们也不用自己打月饼了。由于市场流通的活跃,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当地著名的丰镇月饼了。月饼是高油高糖的食物,可是家乡的人们很少忌讳这些,当地独有的胡麻油、纯净无污染的水源、流传至今的手艺和匠心,使得家乡的月饼深受乡亲和无数游子们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