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张国荣已经离开16年了。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粉丝都喜欢称呼张国荣“哥哥”,其实这个昵称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但是流传开来主要是因为他给人的感觉非常符合一个“哥哥”给人的印象。
张国荣待人真诚,歌唱得好,演技一流,成名之路却艰难,但即使在获得诸多荣誉以后,仍然一点架子都没有,对任何人都很友善,很多现在家喻户晓的港星,新人时期都曾经受过他的照顾。
但就是这么一位哥哥,却因为抑郁症英年早逝,令人唏嘘不已。
根据张国荣大姐张绿萍在采访报道里的说法,他的抑郁症起因是病理性的,属于内因导致的大脑内化学物质失衡,但是由于当时对病情不够了解,不够重视,心理上不接受,也没有认真地治疗,以至于症状愈演愈烈,最后在年仅46岁的时候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随着年龄的增长,天灾、人祸、生老、病痛、爱憎、别离……身边认识的人、亲密的家人,甚至自己本人,都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危机或不幸。
每到这时,我们就会非常纠结,自己到底应该做点什么,以及能做点什么。
在罗纳德·B·阿德勒的沟通心理学经典著作《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中,介绍了一个非常实用的“环理论”,能够帮助我们在自己或他人遭遇危机或不幸时,正确判断,恰当应对。
一、关于“环理论”
“环理论”是由临床心理学家苏珊·希尔克提出的。
苏珊曾经在患上乳腺癌之后,听到过很多差劲的言论。
其中有一位同事曾想要在苏珊手术后前来探望,但苏珊不愿意接受探望,于是礼貌拒绝了。
结果同事回答:“这不只是你自己的事情。”
“不只是我自己的事情?”苏珊非常纳闷,“我患上乳腺癌不是我自己的事情,难道还是你的事情吗?”
同事确实是出于好意,但却犯了一个错误,在这件事中,将自己“想去探病”的意愿,放在了当事人苏珊“不想被探病”的意愿之前。
为了避免此类错误,苏珊设计了“环理论”——按步骤画出一个又一个的“环”,根据自己处于“环”中的位置,判断自己能说什么话,能做什么事。
“环理论”适用于应对各种危机:无论是医疗的、法律的、财务的、恋爱的,甚至是生存危机。
“环”的绘制步骤:
1.画一个圆点作为“核心环”,代表处于危机中心的当事人。
2.画一个大一点圈圈,圈住“核心环”,这一环代表当事人最亲密的人。
3.根据需要重复这个过程:不断画出更大的圈圈,每一个更大的环,代表的是亲密程度递减一级的人。
“环理论”使用规则:
a.“核心环”可以对任何人说任何话;
b.其他人如果要哭诉、悲叹或抱怨,只能对处在“外环”的人说;
c.对处在“内环”的人,应提供安慰或实质性的帮助。
总之,处于“核心环”的人做什么都可以,“内环”的人可以向“外环”的人发泄情绪,“外环”的人只能向“内环”的人提供安慰。
二、“核心环”是主体
张国荣英年早逝以后,他的亲朋好友,以及社会各界都很震惊,都说他:“太不像一个会自杀的人了”。
因为他一直都表现得很乐观坚强,那么多明星,没有谁像他那样一直在逆境拼搏,不断受挫,遭受非议,以至于后来甚至有了一句常常被用来激励年轻人的俗语——“连张国荣都要熬十年”。
在张国荣事件的“环”中,张国荣本人是“核心环”,第二个环是他的爱人,第三个环是他的亲密朋友,以此类推,一环套一环。
“核心环”可以对任何人说任何话,但张国荣没有。
张国荣患上抑郁症,需要治疗,调理,包括他本人在内,大家都认为抑郁症没什么大不了的,属于瞎折腾,是一种“矫情”的心理毛病,他自己也并不认同自己,不相信自己会患上抑郁症。
他不对任何人说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是会控制不住地突然发脾气,性情变得古怪,吃不下、睡不着。
张国荣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做的事情几乎都是为了别人:
出席老友梅艳芳的20周年演唱会,并合唱了今生最后的2首歌;
出席第二十一届金像奖为最佳青年导演周星驰颁了奖;
做了慈善;
支援刘嘉玲声讨东周刊;
在TWINS的贺年歌《你最红》中客串;
帮梅艳芳出面调停与唱片公司的矛盾;
悄悄给家中女佣的账户汇入了数倍的薪水;
……
唯一的一件似乎是为了他自己做的事情,就是突然说想出纪念专辑,请好友兼恩人陈小宝回购他的旧歌版权。
“核心环”应该将自己想对任何人说的任何话都说出来,但因为外部环境或内心因素,很多人都无法做到,不只是张国荣。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目前全球有超过3亿人患有抑郁症,他们遍布各个阶层和年龄层。
抑郁症是世界各地的首要致残原因,是导致全球疾病负担的一个重大因素。
除了抑郁症,患有其他一些心理疾病,或是产生轻微程度心理问题的人都多多少少有封闭内心,否定自己的心理变化倾向。
历史上也有很多堪称天才的人物,因为与自己、与社会不能调和的矛盾而早早陨落,例如十九世纪著名画家梵高、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等等。
作为“核心环”,他们备受煎熬,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无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要知道,发生了危机或不幸,“核心环”才是主体,“核心环”处于危机或不幸的中心,应该首先关注“核心环”的需求。
三、向“外”发泄情绪
梅丽莎·摩尔,是20世纪90年代恶名昭彰的“笑脸连环杀人魔”的女儿,在她十三岁时,父亲因连续杀人被捕入狱,从此她们一家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家庭内部矛盾激化,朋友邻居白眼,社会新闻轮播谴责,铺天盖地的耻辱、怀疑、痛苦随之而来。
在这个“环”中,梅丽莎处于非常靠近核心的“内环”,幸运的是,她找到了共同面对困难的朋友,她们一起在痛苦之中通过祈祷、写作、互相倾诉等等途径发泄情绪、排解痛苦,梅丽莎在寻找自我救赎的过程中还帮助到了别人,找到了自己可以为之奋斗的事业。
最终,梅丽莎成为一名享誉国际的心理创伤与复原专家,著有心理学书籍《爱的重建》(Whole),这本书记录了重压之下的梅丽莎从难以想象的创伤中寻找救赎之路的历程。
根据“环理论”,“内环”可以向“外环”发泄情绪,也许有的时候,不能找到合适的倾听者,那么像梅丽莎那样,通过写作、互助会等形式发泄情绪也是很好的选择。
汉代名士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他年少成名,一篇《过秦论》惊艳朝堂。贾谊的仕途几经波折,后任梁怀王太傅,任职期间,梁怀王坠马身亡,处于“内环”的贾谊深感自责,日夜忧思,最终抑郁而亡,时仅33岁。
作为“内环”,人们有发泄情绪的需要,贾谊文才虽高,仕途却一直不顺,遭受同僚排挤后被贬长沙三年,终于因梁怀王好书,而被拜为太傅回到中央,梁怀王的意外对贾谊打击很大,终日郁郁不欢,无法排解,负面情绪的积累带来质变,最终造成新不幸。
四、向“内”提供安慰
影视演员兼流行歌手乔任梁去世的时候,与他相识7年,感情甚笃的陈乔恩一度非常悲伤,以泪洗面。
但就因为没有第一时间对外发表哀悼之词,陈乔恩一度遭到网友轮番炮轰。
根据苏珊·希尔克的“环理论”,“外环”应向“内环”提供安慰或实质性的帮助。
在这件事中,陈乔恩在“内环”,媒体、粉丝、路人全都在“外环”,他们没有立场也不应该去指责陈乔恩。
类似的事件在网络上时有发生,虽然明星属于公众人物,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发生不幸,“内环”要比“外环”痛心得多,将心比心,发泄情绪的应该是“内环”的当事人亲友,而不是“外环”那些“义愤填膺”的激进分子。
这也提醒我们,处于“外环”时,要注意说话、做事的分寸。
曾经看到过一个段子,内容是这样的:
如果你对我有意见,请给我打电话;
如果你没有我的电话号码,那你和我根本就没有熟悉到可以有意见的程度。
这个段子可能会让有的人看着不舒服,但是“话糙理不糙”,也符合“环理论”的精神。
“外环”不应给“内环”或“核心环”提供建议,正在承受创伤的人不需要建议,他们需要的是安慰和支持。
作为“外环”,倾听往往比说话更有帮助,即使要说话,开口之前也先问问自己,你要说的内容能否给予对方安慰或支持,如果不能,不如不要说。
临床心理学家苏珊·希尔克的“环理论”告诉我们,发生危机或不幸之后,“核心环”是主体,“内环”向“外环”发泄情绪,“外环”向“内环”提供安慰。
“环理论”能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判断自己可以说什么,以及可以做什么。
这个理论无论是对处于危机或不幸的当事人,还是对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又或者是其他知情人,都有指导意义,希望对你也能有所帮助。
-THE END-
我是聂梓吟,分享原创书评,欢迎与我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