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这是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1923-2015)在人生暮年(约2012年前后)写作的一本书,以“个人口述+访谈”的形式分别记录了他对世界主要政治体以及新加坡自身发展的观点、看法。很多观点虽然寥寥数语,但能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于我们中华儿女而言,通过他人之口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一、本书简介
本书分为十一个章节,总字数15万字左右,是一本不太厚重的书,十一个章节分别为:
(一)中国:一个强大的中央
(二)美国:陷入困境但优势仍在
(三)欧洲:衰退与分歧
(四)日本、朝韩和印度
(五)东南亚
(六)新加坡:处在十字路口
(七)中东:春残无夏
(八)全球经济:何去何从?
(九)能源和气候变化:做好最坏的打算
(十)个人生活:选择何时而去
(十一)老朋友的对话
通过十一个章节的叙述,作者表达了他在几十年世界风云变幻之中对时局的总结,鲜明地指出了部分国家发展格局的深层次原因,尤其擅于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和看待当今世界的演变逻辑及未来发展趋势。作者谈及自身时,总结自己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华人,然而其很多观点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不谋而合。对于中文读者而言,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能够极大地拓展读者的国际视野,也能够帮助中文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和现状。
二、主要感受
本书读下来,有很多地方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笔者尝试根据自己读书过程中的收获,列举如下几点。
(一)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世界发展趋势是作者的鲜明特征。
作者谈及中国过去及未来发展时,说了如下这段话:
五千年来,中国人一直认为,只要中央政权是强大的,这个国家就安全。如果中央虚弱了,国家就会紊乱。一个强大的中央会带来一个和平繁荣的中国。每个中国人都这样认为,这是他们从根深蒂固的历史教训中吸取的基本原则。在短期内,人们不可能背离这一原则。这种心态比共产主义的历史要长,已存在数个世纪,甚至数千年了。
当下国内的格局必然脱不开历史的惯性,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追求大一统的民族。很多人在理解当下国情时会陷入误区,盲目偏信和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而产生自我怀疑。要知道,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国内制度的选择都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演变,深深的打上了历史的烙印,绝不是凭借哪个人的一腔子热情就能改的。对于我们这种有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尤其如此。
说起印度未来的发展,作者提到:
第一,民主制度并非什么灵丹妙药,它无法为所有人解决所有的问题。第二,社会内有一些根本的势力是难以改变的,那些历史越是悠久的国家越是如此。
还提到:
我们不能把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相提并论。若问印度是否能取得和中国一样的成就,就如同问能不能把苹果变成橙子。因两国根本上的区别而产生的不同结果,也相当明显。一个能迅速将事情办妥,另一个则口沫横飞,却少有付诸行动的意志或魄力。印度就是不具备中国那样的决心和专心致志。
印度为自己沉重的种姓历史包袱所累,此外,源自一个散装拼凑出来的所谓“民主”国家,很难说这套制度在他们那里运行地成功。
以上两个例子,充分证明了作者的视野,通过对目标对象国家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洞察,来总结目标对象当下的形成轨迹,并判断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样的方法还存在于分析美国、欧洲以及中东等国际主要政体。
(二)对国内问题的认识极具国际视野。
新加坡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或者说移民城市,人口问题涉及国本。在国内人口中,以华人居多,其次还有印尼裔人、马来裔人以及印度裔人,人口在成为全球性问题的同时,在新加坡也自然会成为相当重要的问题。
作者在分析人口生育率减少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时,提到:
生育问题并非我国独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放诸发达世界全一个样,从日本到欧洲皆是。一旦妇女受教育,有了平等的就业机会,她们就再也不把生儿育女照顾家庭视为首要任务。妇女要像男人一样充分发展事业,要更多闲暇时光,到处旅游看世界,不想受子女所牵绊负累。现在的妇女在经济上独立得多,对是否成家、要选择怎样的对象,有着全然不同的要求。我们不可能让时光倒流,除非不再让妇女受教育,但是这么做根本毫无意义。
此外,在谈到为什么要解决人口生育率问题时,作者还提到:
劳动人口相对于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例,会在一代人时间里,从2012年的5.9,缩减到2030年的2.1。也只有大熊猫在替代问题上跟我们陷入相同困境,但起码大熊猫不必担心有没有足够资源确保老熊猫得到妥善照顾。
在谈到我国人口政策时,作者说了下面一段话:
至于中国,推行的是独生子女政策,他们很快会发现独生子女得一人独自奉养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四个老人,必定后悔莫及。
要知道,作者说出这段话时,还是在2012至2013年左右,那时候国内的生育政策还处在研究要不要调整以及如何调整的阶段。在随后开始的第一阶段调整中,推出了“单独二孩”,随后是“放开二孩”,再之后就是现如今的“放开三孩”,这些变化来的是如此之快、之频繁,不由得使我们对过去的政策产生怀疑。
现如今,三孩放开之后的统计数字,让我们更加佩服十年前李光耀的独到眼光。当然,他给自己国内开出的人口药方与我国是截然不同的,毕竟两国之间的国庆差距太大,完全不具备参考性。但是他对不同国家(包括他自己的国家在内)的人口形势的判断和认识,具备了相当宏大的国际视野,这是他的过人之处。
(三)对生命和人生的超然豁达。
按我们的标准,李光耀应该是近似于辩证唯物主义者,因为他尊重科学规律,并且善于运用规律来指导自己的人生。
他说到:
身体状况不是自己控制得了的。我再活跃再自律都好,身体总会越来越虚弱。生命就是如此,生理机能只会随着年岁而退化。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李光耀还在生前签署了临终医疗指示,要求其陷入医疗无法救回状态时放弃治疗,这是一种非常超然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又说他是近似的呢?因为他相信辩证唯物主义的同时,他又不坚定地反对“有神论”,处于不相信也不反对的中间地带。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与儒家文化内核颇为接近,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作者自称为儒家主义者的看法。
三、推荐心语
很多想要读书的“准读者”们都会面临一个问题:我应该按照什么书目去读?
这个问题,朱光潜在《谈读书》这篇文章里面曾经做过回答,那就是不要去迷信别人的书目,每个读书的人都可能会给出截然相反的书单来,如果被推荐的多了,反而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
对我而言,什么样的书值得去读呢?我的答案是,凡有助于我对世界及生活问题求解有帮助的书,都值得一读。认识世界是清晰地过好生活的前提,必须在这个方面下足功夫。
《李光耀观天下》虽然字数不多,但可谓作者从政大半生,纵观世界风云变幻之余的结晶之作,比起市面上经常见到的动辄几十万言的大部头而言,价值高的多。也许那些严肃的著作里,数据更加全面、详实、精准,但数据最终还是要作为论据为结论服务的。如果不能得出正确且有益的结论,一本书就不能称为好书,记住再多的数据也毫无意义,而且如果不能全面的理解数字的话,极有可能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
《李光耀观天下》全文并没有多少数字,只有一些认识层面的叙述以及作者的思考结论。它就像一面镜子,当我们习惯于站在自己的地盘上思考问题时,还可以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也就是镜子的自己到底长得如何。
古人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很多时候,认识自己的最大帮手反而正是别人而不是自己,一味地故步自封并不能真正地带来有益的改变。从认识这个世界和自己的国家而言,这本书可以给我们每一个人当一当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