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是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所撰,可能是流传最广的励志联。
上联用西楚霸王灭秦典。项羽少年随叔父起兵反抗暴秦,巨鹿一战,破釜沉舟,怀着有进无退的决心以少胜多,取得关键性胜利。之后威震诸侯,确立了西楚霸王的地位。下联用勾践典,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报了会稽之耻。
本联适用于以超乎常人的决心、毅力、隐忍和坚持,来完成英雄志业。
正如杜牧之于《清明》,本联的作者为谁,也是一桩公案。
首先,它的最早面目是“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定吞吴”。关于作者,有两种说法。一是明代金声(字正希,号赤壁,休宁人)。他是明末抗清义军首领,后被清军杀害。清人吴恭亨《对联话》记载:“金又题书室联云~,精气四射,咄咄逼人。后日起兵与清军战,此联即其张本。”另一说是胡寄垣(字观海,号瑞甫)。据清人邓文宾《醒睡录》记载,“(胡寄垣)初入学,试下等,愤甚,即登楼读书,不下梯者三年,自题联~,后数年遂中。”金是崇祯进士,胡是万历举人,似是后者可信。
上下联前面各加两个短句,就与章太炎有关了。梁羽生在《名联谈趣》中说,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章太炎题联激励会员:“有志者,事竟成,济河沉舟,十万秦师终入晋;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时与后来版本就越来越近了。1981年,贵州瓮安中学教师颜迈在当年的第7期《贵州青年》上发表了自己胡诌的《对联二题》一文,其中之一便是蒲松龄以联自励。此时本联便是最终流行的版本,可是故事是编的,蒲松龄自然不是作者;颜迈也只是对前人作品作了改动,自然也难称作者。不过因为立意积极,又暗合当时的社会风貌,所以迅速的转载传播开来。在此基础上,又有人杜撰出郭沫若改诗救落榜姑娘并题本联相赠的故事,这样流散扩展,直至这副对联被编进了中学教材。1994年,山西太原刊物《对联》(十卷十号)上发表了《聊斋对联之后的聊斋——为蒲松龄、郭沫若平反昭雪》一文欲澄清此事,可是反响极小,基本上不影响关于本联的以讹传讹。
好在并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