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心静自然凉

2024年7月22日 农历六月十七日 星期一 大暑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对于人来说,是难受的节气,夏季最难受的时间段。潮汕地区地处亚热带,汕头又穿过北回归线,每年至大暑,气温更高,白天天气更让人难受,巴不得随时都呆在空调房里。 自古以来,民间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饮的茶,这种由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此外,还有烧伏香、晒伏姜等习俗。“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湿气最重的时节,此时节养生保健的重点是“防暑”和“祛湿”。 

       然而,对于自然万物,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大暑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今年,北京时间7月22日15时44分将迎来大暑节气,在“上蒸下煮”中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段。究竟有多热?有诗形容:“松桂枝不动,阳乌飞半天”、“人立洪炉上,鱼游沸鼎中”。

     炎炎夏日,对于今人来说,可以“尽日坐复卧,不离一室中”,吹着空调、吃着西瓜、喝着凉茶,悠哉解暑,而在没有空调、冰箱、电扇的古代,那时候的人们又是怎样避暑的呢?

       古人常会寻一处纳凉之地,亭中、山里、竹林、池畔、泉边、树下都是很好的避暑场所。“荷花池畔竹凉床,一枕闲消夏日长”、“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玉碗冰寒消暑气。碧簟纱厨,向午朦胧睡”……从这些古诗词里,不难看出古代文人雅士“寻凉”的那份幽情与惬意。

       当然,最被推崇的还是“心静自然凉”这五字箴言。滚滚热浪中,亦时有清凉和雅意。大暑时节,荷花展露出最美的容颜,这也是赏荷最好的时节,宋代诗人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大暑的物候现象有三:

       一候,“腐草化为萤”。萤,指萤火虫。萤火虫往往在腐败的枯草上产卵,大暑时节,卵化而出,古人便认为是腐草变成了萤火虫。

      萤火虫是大暑时节的标志性昆虫,轻灵跳跃的点点萤火给夏末之夜带来了浪漫之光,也让精力充沛的孩子们有了追逐快乐的选项。不过,现在在城市,很难发现萤火虫。反而到了乡镇的夜晚里,在大树底里,细心观察,倒能发现一二。

      二候,“土润溽暑”。溽,盛夏酷热,土壤潮湿高温。在大暑时节,可以把杂草除掉、晒干,烧成灰,灌到田里,成为增加土地肥力的最好举措。

       三候,“大雨时行”。大雨,指暴雨、雷阵雨等。意思是,狂风暴雨等时常来临。因此大暑节气前后热重湿重,可能会常感受到潮湿闷热。这个时节里,沿海地区的人们要多做好防台风等极端天气的准备。

      “大暑过,一日热三分”,大暑带来了高温和炎热,但它也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份独特礼物,教会我们在困境中坚持,在热烈中绽放,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再者,高温炎热的天气也引起我们对当今地球环境日益变化的思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