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到电影院看了梅艳芳,哭的我稀里哗啦的。
确实深有感慨。感慨的点有很多,甚至看着看着还没到那些让人感动的点,就已经不自觉流泪。
她时常会问别人,“你会记得我吗?”
怎么会不记得呢?
可是,我仿佛能感受到她的心里想的,即使这么多人支持她,这么多人喜欢她,但是在退场的时刻,在幕后,她总是那么寂寞,那么孤独。她只能在吵闹中入睡,夜夜靠酒精麻醉自己,靠药物治愈自己。是多愁善感,是自卑,还是儿时留下的阴影,我们无从得知。人的心理就是这么难懂,我想她真的是很寂寞的吧。她也想要恋爱,渴望爱情,渴望被人疼,虽然确实很多人疼她,但是她的身旁却始终没有一个人。她一生穿过几次婚纱,但是没有一次是属于她的。她也渴望有个身边人爱她,但是直到最后,她选择把自己嫁给舞台。
她确实有个人魅力,舞台极佳,歌声动听,声音声线特别,但是这些是跟她儿时的舞台经验离不开。可是,她却不想要重新回到儿时,因为小时候过得实在是太苦了。可她的个人魅力远不止此,她讲义气,帮助很多人,就像她说的,社会给了她很多,她当然要给回更多给社会。她帮助提携很多后辈,正如她所说的,前辈就应该多提携后辈。对于这件事,她总是这么不留余力。所以,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梅姐”。在她最后病重的时候,她还出面出力号召娱乐圈的人一起,开一场演唱会,筹集资金,支持当年非典中的医护人员。也正是因为她的义气,她的个人魅力,当时香港娱乐圈那些熟悉的人都去了,容纳四万人的现场也座无虚席。
让我哭的,其实还在感慨,梅艳芳的一生起起落落,经历这么多事情,却只能用短短两个小时来描述。我们不能经历她的全部,她的风光的岁月可能只用一个镜头描述了,,她的煎熬痛苦的时间段就只是短短十几秒就带过了。也许是电影手法,是影片当然不能把每个细节都拍出来,但我还是唏嘘,还是哭的不能自已。无论是梅艳芳,还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完全还原过去的日子,过了就是过了。
悠游众生,又有谁会记得你呢?梅艳芳是幸运的,在逝世之后有这么多人记得她。但是其他人呢?电影里给她伴舞的人呢?那些粉丝呢?那些普通人呢?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他们就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但谁又记得他们呢?
还有梅艳芳与张国荣之间的友情。我看完电影之后才知道,张国荣比梅艳芳还早逝世。他们都是很爱对方的吧。在双方都得病的时候,都选择不去给对方说,不让对方担心自己。我当时在想,如果他们相互倾诉,互相支持,会不会走的好一点,甚至哥哥可以不用自杀呢?他们都是那么多愁善感的人,多么惺惺相惜的人啊。可是没想到在梅姐重病时刻,在她勇敢地与命运与病毒抗争的时刻中,会收到好友张国荣的逝世消息,当时她真的很难过吧。
我们作为后世人,作为看客,对她,对前辈们,就只有尊敬和敬仰了。
每个人看《梅艳芳》,了解梅艳芳的一生之后,可能感触到的都不一样。有的人感触她的义气,想到做人也应该讲义气。有的人学习到了敬业。有的人感触到女性的坚强和勇敢。我想,无论是什么,都希望大家可以去看一看这部电影。多感受别人的人生,或许自己,也有点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