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几位五十多岁的长辈朋友吃饭。饭桌上说起幸福感这个话题时,其中一位长辈朋友用略带满足却又同情的口吻对我说了这么一句真理: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现在比你们这个年龄段的人要感觉幸福的多,因为我们现在很轻松,而你们很焦虑!
果然是前辈和过来人,吃的盐多就是不一样,一句话就把幸福这个词的表相和本质阐释得非常到位,也把正处于人生中最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准中年的我们的尴尬处境描述得入木三分。
是的,我们的确很焦虑!
孔老夫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在现代社会的语境里的意思就是,作为一个生命体态正常的人士,三十岁时你得已经家庭事业都要丰收,最不济也得确定了人生的方向,而四十岁时就要已经阅尽凡尘得大悟,从此对人生不再疑惑,沒有顾虑。
听起是不是很美?想一想也够爽的吧?可是,怎么好像不是那么回事?从三十岁到四十岁,我们怎么似乎一直与焦虑为伍呢?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的某次同学聚会。我们这群同学都是80年代左右生人,年龄都介乎30到40岁之间。按孔老夫子定的标准,刚好是一群过了而立之年,正一路小跑着往充满智慧和幸福的不惑之地靠近的准中年人。
全班近六十位同学,在同一周边市区工作的约有三十多人。组织者挨个发微信,打电话通知,本以为怎么也得来个二十几位吧,结果最终来了十多位。没来的同学回复的原因不外乎这么几种:请不到假;临时要出差;家里有重要事情。
聚会那天,这十几个彼此十几年没怎么见过面的老同学围坐一桌,回忆叙旧,推杯换盏之余,不禁唏嘘时光之匆匆,感慨今日生活压力之重重。
我是个有心人,通过交谈后我对前来聚会的十多个同学的一些情况作了些分析。包括我在内一共十四个同学,其目前的职业状况是:自主创业的4个,在政府及相关企事业部门的2个,在民营企业打工的6个,刚离职暂无业的2个。
对自我职业的满意度情况则是:自主创业的4人中,认为干的还不错的仅一人,2个在政府部门上班的都认为自己在混日子,在民营企业上班的6人中,2人因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正准备离职另寻他就,3人对自己目前的职业状况不是很满意,但将就着过。
十四位同学,已婚的13人,其中2人离婚,未婚1人。已婚人士中有一孩6人,二孩7人,而有二胎的近一半是这二年所生。
参加聚会的同学当中,有房有车的6人,有房无车的10人,无房无车的4人。其中按揭供房的9人,供车的1人。
以上数据是从聚会者口中亲自得出,不知是否会有谬误,但九成以上的准确率应该可以保证。透过这些数字,和酒桌上大家对生活及工作的忧虑,我沒能发现孔老夫子所言的而立和不惑,相反,我们分明是一群充满焦虑的狗。
我们担心工作不保,我们对职业日渐生厌,我们忧虑事业的明天……
我们想要妻子、孩子、房子、车子,有了的还想要更好的和更多的。
每个月我们愁房贷,车贷,愁公司或工厂的运营资金,甚至愁孩子的奶粉钱和学费。
……
从三十到四十,从而立到不惑,对于既非富二代亦非官二代的我们这群不算老,却也不年轻的社会“中坚力量”而言,既没能真正的“立”起来,也没有寻找到不再有“惑”的快乐。
行走在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生命中途,焦虑诚如一地鸡毛,你都不知该往哪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