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不随波逐流才能有自己的判断。
一个育儿妈妈喜欢收藏育儿文章,后来发现不同文章的观点也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有的说“绝对不能当孩子一哭就抱,这样会让他哭的更厉害”; 有的说“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是两岁之前建立起来的,所以这个阶段应该有求必应,一哭就抱”; 有的说:“按天性教养孩子”,有的说要教孩子背诵《弟子规》......
在移动阅读时代,如果你关注的公众号达到20个,那么你每天收到的推送消息可以编成一本书,在海量碎片信息中看到可能有用的信息,总要浏览一下吧,再收藏、加个标签、笔记分级、硬盘扩容......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能产生的价值却越来越少,因为收藏的信息其实根本不看,最主要的是自己挺混乱的,到底谁说的对呢。知识到处都有,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分辨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对自己是有用的。
很多自已为学历高、读书不少的人,其实并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们对待信息或知识的态度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听风是风、听雨是雨;二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三是顺我者点赞,逆我者不看。
有的人今天转发一篇题为《人生就是一杯清茶》的文章,就说清淡好,明天转发《你从未真正拼过》,就说拼搏好,这是第一类人。
有的人只关注手机上的新闻、八卦、时尚,从不关注知识;他们看电视、看电影、看美剧,从不看书,这是第二类人。这样的人在遇到原有认知不同的信息时,会很愤怒,永远不要试图说服他。
三八节时,妻子转发一篇文章给丈夫,标题是“为什么女人总是渴望礼物,其实她要的只是一个态度”,丈夫回给妻子一篇“喜欢你的人会为你花钱,真正爱你的人会为你省钱。”某些人“得意时信儒,失意时信道,绝望是信佛”这是第三类人。
这些人都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本质是一样的,沙砾聚的再多也堆不成塔,永远是一盘散沙。知识体系不是看了书,加工出一本书的架构就行了。拿来的书中的体系也不是自己的体系。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一个知识网,让人更好地反思,应用和解决问题,让人具备稳定的根基和框架,具备成长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思维,不至于一接收新信息就跟着改弦易辙去了。
作者举了《射雕英雄传》里的一个例子,王夫人收集武功秘籍但只是收集,武功也不这么样,这就像是我们只收藏人;王语嫣把所有的武功记住,虽不动手,但可以指导实战,像是把书中知识做思维导图然后记住的人,张三丰是武功的最高境界,有自己的体系,而且融会贯通,这个就是大师了。
怎样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做者提出了几个观点,第一要先找到自己的强项,之后把这一项发展壮大,不能今天研究这个,明天研究那个,属于逛街式学习,人应该在自己的主要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我认为找到自己的强项领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需要自己继续努力)第二用便签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知道什么是自己的天赋领域之后,利用便签法把从书中得到的信息,朋友们给的信息,经验中反思得到的信息,都用便签法拆为己用,最后将这许多便签总结到一起就是建筑自己知识体系的砖瓦了。
之后作者讲了关于拆书帮的建立,拿拆书帮中应用的几个体系为例子讲解了知识体系是如何建立的。我认为知识体系越完整越好,但是知识的海洋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我们只能把精力集中到某一个特定的领域,去密集我们专精领域的知识,这也是迫不得已而已。当然也可以建立一个非常大体系,但是里面的分支和链接难免会稀疏,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吗?如果我们能找到并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必然会成为此方面的专家。
《这样学习就够了》就给大家分享到这,这本书我认为值得一读,观点鲜明,可实施性强,如果能学会拆书法,将遇到的知识拆为己用,那就能受用一生了,赶快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