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说明,我不懂音乐。我对乐理知识的了解(此处都不需要加上基本两字)为零。小学初中音乐课老师是教过do~re~mi~fa~sol~la~si,大家一起唱乐谱的时候我就跟着一起哼哼哈嘿,滥竽充数的本尊。在我眼里,就是1234567,我会顺着读一遍,但是假如你抽出4问我怎么读,我得从头开始数来确定读音。就像编程中的垃圾搜索算法,别人用了dict来抽取,我的储存方式是list。大学闲的无聊的时候找来过耶鲁大学的公开课“聆听音乐”,抱歉,半途而废了,确实没啥天赋。
但这不影响。小学的一个晚上和老顾一起熄灯睡不着,偷偷唱起了歌——我负责听。老顾唱了一首后街男孩的“as long as you love me”,真tm好听。当时的英语水平只会hello这些基本词汇,用英语唱是不现实的,老顾也只是记住了旋律跟着用中文补全了整首歌。可我还是觉得唱的太tm好听了。然后,成了backstreet boys的粉丝,进军了欧美流行乐。还有一件好笑的事是不懂as long as的意思,一本正经地把这首歌名翻译为“我爱你像你爱我一样长久”。初中后家里的电脑联网,也会下载个qq音乐来听歌。不听中文歌,直接选项外国歌手去点开听。那么问题来了,听歌到底是听什么,为什么听歌会使人愉悦?听中文歌我至少可以听懂歌词,但我不喜欢听,却选择完全听不懂含义的英文流行。是因为听不懂反而给你一种神秘感,得不到的反而喜欢?这是我当时的解释。后来我发现我也并没有特别的喜欢法语俄语德语歌曲,周董的早期饶舌歌曲我也听不懂,但当时也没特别喜欢。
大部分的时候,听中文歌你也不会特意的去关注它的歌词是什么,很少有人会说这首歌的歌词打动了我的心,所以我喜欢这首歌。特别是对小孩子来说,歌词表达的情感很难被传达。当然在一定阶段你会开始在乎起歌词的含义情感,但对当时的我来说,歌词不重要。当时的我,可能在乎的单纯是节奏感和曲调。欧美流行音乐节奏感强,大部分节奏快,卡点明显,而且当时属于学习英语的阶段,英文的神秘感和偶尔能从歌中听懂的几个单词都会让我获得欢愉感。所以billboard榜单上的歌曲,我都爱不释手。曲风偏好:流行乐>R&B>摇滚>古典。
到了大学,曲风偏好都没有什么过多的变化,也就是美国流行界开始推崇trap曲风而我不喜欢,听得少了。R&B那种节奏感强又带有点爵士的温柔让我深陷其中。同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有些人会说摇滚多么牛逼,古典是高端享受。我听着交响乐都快睡着,这都是古人的听的音乐了,真的那么好听?摇滚那么吵,疯疯癫癫。为什么backstreet boys好像在美国并不是最牛逼的乐队,而the beatles却深受世界人民的爱戴。
但我的优点是,虽然不喜欢,但是我还是愿意去了解其他的音乐,并不会把不喜欢的门关上。
再然后,波西米亚狂想曲获得奥斯卡奖,因为电影,我爱上queen的音乐。当时的困境是:总感觉流行乐听着差不多,听不出区别。更可怕的是,一首不是太喜欢的歌,多听几遍,好像也越听越喜欢。是我的意志不坚定,偏好容易被曝光效应轻易的影响?这就成了一个悖论——你喜欢的只是你所熟悉的东西,因为你熟悉,所以你喜欢。偏好受着世俗的影响,流行popular本来的意思就是大家都比较喜欢,因为大家都喜欢,歌曲传播力大,你听到的多,你就喜欢。是大众塑造了你的口味,因为他人的流行导致你的流行偏好。所以我开始有意识地听一些小众的音乐,此处小众的意思是国内不太熟悉而国外大受好评。
然后,爱上了摇滚,也听上了古典。偏好的东西很难解释,至少在经济学里大部分情况下对偏好不做解释。你为什么会爱上她,而不是她、她、她?很多时候你再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有一个大前提,你已经喜欢上了她,所以她的优点就是你喜欢的原因。但是在逻辑上这不对,原因应该是前置因素,喜欢才是后果,而不是喜欢上了再找原因。
惊喜的发现小时候爱玩的魔塔游戏bgm里包含着u2的一首歌,bob dylan唱的真差,但是写的深邃。英伦成了最爱,the beatles和oasis每首歌都好听,摇滚并不是只有尖叫,那类摇滚是core\metal。朋克不只是前卫,也是摇滚的一类,大爱green day。巴赫成了工作时候的极佳背景音乐。当然,我现在的偏好依旧可能是大众口味的影响。但是至少比以前听了更多类型的音乐,获取的信息越多,只要不超过负荷量,决策也会更优。
那么换个角度思考下这些音乐的区别——信息量。流行音乐,主要是听人声。R&B和rap,主要听节奏。摇滚,既需要主唱人声的表达,又需要鼓点的烘托,电吉他的solo或配合。迷幻摇滚和前卫摇滚就开始关注起乐器的表达。如果说前三类音乐是单通道的信息传达,那么摇滚就是多通道的信息传达,古典?我猜测表达的信息量更多。好像人数越多,音乐越厉害(男团除外,快餐文化?)。人数的增多不是白增加的,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传达的面就更多。有人可能会反驳现在多人创作一首歌,是不是也代表信息量的增加。我想说的是,音乐类型像一个通道,后台信息量大,但是你的传输通道带宽就这么点,可能有用,但影响没这么大。顺便一提,在科技领域,合作人数的增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艺术的领域,人数对创作没有太大的作用。艺术讲究灵感顿悟,主创是关键。这就和买耳机联系了起来,为什么古典和摇滚需要高素质的耳机,而流行你只需要一个不太贵的耳机,节奏?那你就去买beats吧。
那么什么是信息量呢?你怎么就能说明古典信息量多,而流行信息量少呢?是将一首歌分解为不同的元素如节奏乐器种类变调频率?很难解释。乐器越多信息量就越多么?音轨越多信息量越多?我不知该怎么回答。凭什么就说古典摇滚优于流行R&B?音乐一路发展而你反而认为以前的音乐更伟大?评价标准又是什么呢?
艺术的东西有时候就是很难定量化。
终究只是个音乐门外汉,也只是想出了一个模型来解释音乐偏好的变化。模型预测的能力都难以量化。
那就想得简单些,喜欢,就多听。哪一定要想些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