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首李清照的《声声慢》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宋词了,上学时的必修课,至今记忆犹新朗朗上口。对于唐诗宋词的热爱,就像是千百年来流淌在华夏儿女骨子里的血脉,几乎每个人都能吟诵一两句诗词。而且,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宋词被全新运用的身影,在学习中、在歌词中、在影视剧中、在娱乐生活中、甚至随处可见的广告中,可见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宋词。
作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从最早的《诗经》,最著名的《人间词话》,我们都从中领略宋词的带给我们的震撼。这次古典唯美主义畅销书作家桑妮,精选了40首宋词代表作,加上她自己的解读,再一次阅读经典带给我们的美好。配上中国风的清新插画,仿古的装帧,更是让人爱不释手。加上书中特有的互动,可以在赏析后自己亲手写一遍。同时,看了这么多古风插画,我们也有机会给这些未完成的图填上颜色,涂色页更添色彩。
宋词的发展
能成为经典文学,它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朝代的努力。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在民间流行传唱。因为在宋朝达到了巅峰,所以我们多数称为“宋词”,就像“汉文、唐诗、元曲和明清小说”,他们都是哪个朝代不容其他文学相比的霸主。没有唐诗做基础,宋词也就是无本之木,在文学历史的舞台,缺了哪一种都是遗憾。从俚俗浅易的歌词在变雅化的过程中,也是逐渐接近诗的过程。“以诗入词”,是诗的革新,也使词变的至美。
宋词的特点
宋词能成为经典,不得不说它的传唱度非常高。因为词本身就是用来吟唱的,最初的民间歌曲,直到文人用这种形式去书写情感,它才变成了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产生的新文体,是一种既能唱有讲究格律的新体诗。宋词作为文学发展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抒情的文体,多伤春悲秋,情感宣泄,爱恨离愁。诗词不分家,对于诗词的分界线并没有那么明显,北宋初期的词就沿袭唐五代词的特点,多是白描手法的小令,到了北宋后期特点就只是在词的变化。这也有了“词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深”的说法,北宋词多注重抒发情感,南宋词则更注重精细雕琢。
宋词的代表人物
不仅是宋朝,对于宋词有推动作用的南唐后主李煜功不可没。作为君主他才华出众,留下了许多传世作品,《虞美人》《破阵子》《相见欢》等作品都是中国词历史上夺目的明珠。虽然他的作品被争议的归为“五代词”,但这也是唐诗过渡到宋词的关键桥梁,此举更是让后人深受其影响。如果按北宋和南宋分类,北宋代表人物苏轼、秦观、柳永、晏几道、晏殊等人,南宋代表人物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张元干等人。注重儿女情长,音律谐婉,又被分为“婉约派”,注重视野广阔,气势恢宏的又被归为“豪放派”。
宋词的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多种多样,没有了宋词,我们会少了什么。也许当年你想念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当你和爱人被世俗分离时,你就不会感同身受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当你遇到人生低谷也不会有那句鼓励的话“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当你想念家乡的时候,就不会唱起那首思乡曲“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没有了宋词也就没了后来的元曲和明清小说,篇篇不可无词。随着中华文化的升华与传播,宋词已成为中国文学的不可缺少的元素,也是向世界输出的中华文化标志性的代表之一。
我就很喜欢一个节目《经典咏流传》,词本来就是唱的,那些曾经的流行音乐,那么美的词那么深的寓意,为什么不能用属于现代人的方式再演绎,再让它流行起来呢。作为新一代文化的接班人,对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珍贵东西,我们对这些词临摹,改编,再演绎,这些过程中我们不自觉的就被影响,仿佛隔空与千年前的词人对话,感受同样的情感,解读相同的故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带着自己对这些词的感情,继续传播下去,让它遇见更多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