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中国孩子打小接受“打”文化,孩子淘,上房揭瓦,下场简单:请出“家法”。每一次挨打的惨痛经历都伴有嚎哭,人们打心眼里苦于挨打,但这苦中之乐何尝不印入人心? 挨打苦!苦在皮肉,更苦在受委屈的稚小心灵。无情的“家法”频频挥下稚嫩的皮肤印上道道深痕,红肿发烫,与皮肤对比鲜明。每次触碰泛红的伤疤,一阵火辣辣的钻心剧痛便又发作,久久难断。接连几日,活动都得小心!坐不得,躺不得,又哭不能,笑不能,这痛苦只能自己吞了。可比起皮肉之苦,心中之苦更难受。每每挨打,孩子心中多有不服与委屈,却不敢反驳于盛怒下的“家法”,只好闷着伤心。又碍于面子,要把伤疤藏起来,免遭嘲笑。我不禁想起《城南旧事》中的英子,被父亲责打也是这般。冬天还好,夏天便硬是得长衫长裤遮丑。忍着痛,却道不出苦,莫过于最难受的了! 渐渐的,挨打不那么苦了。长大了,反思挨打的导火索,收获许多,挨打便成了礼物般馈赠。父母责打孩子,必有缘故,好比将一株倾斜的小树,支正了。细想来,小时严重的挨打仅一次,是因失信于人。父亲狠狠责打了一番。今天伤疤的印迹已无存,痛也难回味,只是“诚信”二字已深深钉入自身。我感谢那顿打,它让我知道那刻骨铭心的红线不能越!虽不指望再有这等“收获”。但我乐在挨打后所受益的规矩! 后来啊,苦变成了乐。自立了,有的人开始珍惜甚至渴望儿时的那顿打了。许多人在文章中写到,自立后开始了父母管束不了的生活,挨打促渐成了历史。有的人经历挫败后,想起了那顿打;有的人在为人父母后,理解了那顿打;有的人在“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眼泪中,渴望那顿打。奋斗一圈,回到父母膝畔,抱着他们,请求他们再打一次。而一双皱而热乎的手却打不动了,只会轻轻抚过面前的脸,然后望着,微笑……打,是一种最真挚的爱,饱含着父母对孩子藏在心中的爱。它苦,却更乐!挨打是一种幸福啊! 抹去那痛苦的伤疤,或用手接触着,感受一下孩子与双亲的心灵接触,因为那里能读出爱!这时心里没有苦,只有含泪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