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一个硬生生制造出来的消费节日,似乎没赢得期待中的狂欢。
本以为在购买中能获取愉悦的人们,又一次事与愿违……
这样的冬日里,我穿梭于帝都的东城西城:从操着浓郁家乡话、叫嚷着的滴滴司机车上下来,在潮流集散地三里屯迎面遇见几位“看相”的中年妇女,遂慌忙窜逃;接着,在拥挤的地铁里,碰上穿着入时的姑娘旁若无人地大声打电话,而她对面几对年轻男女在肆无忌惮地欢歌笑语……就在我要下车的时候,一对“盲人”手中拿着移动喇叭,左右“化缘”,娴熟地行乞……
我终于合上了手中的书,著名作家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接听了一个95515“免费赠送意外保险”的电话,挂了电话后,手机弹出近10条“江歌案”耸人听闻的讯息……
呵,“喧哗与骚动”,原来不在我捧着的书本里。
它与我身处的四周,无数移动着的符号系统一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文本,让暮色四合的京城喧嚷且复杂起来。
我脑子里不停地旋转着莎翁悲剧《麦克白》第五幕,麦克白的著名独白:
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笨拙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笨拙的伶人,无声无息;
愚人的故事,喧哗骚动。
我不知道目力所及的世界,是不是就如同莎翁所言,是不是就如同福克纳所述;总之,打开书本见到的那个世界似乎与合上书本看到的这个世界,并无二致。
前者如巨幕降临,而后者亦步亦趋。
发现了这个秘密的我,竟觉得脸被打得生疼。
因为我硬着头皮呼吁大家——听筝读诗,远离喧哗与骚动;却不愿意承认,我们正身陷这样一个异化、孤独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渐渐成熟了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无法消音的聒噪列车,还有满脸傲慢与偏见的路人甲,还有还不完的贷、堵不完的车、吵不完的架、吐不完的槽……
文艺青年们张口闭口就来的座右铭——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似乎也并不会为严冬里“身上衣正单”的我们增加太多的温度。
既然如此,我们是该在严冬里冻成麻木僵尸,还是鼓足勇气,再给自己添加些颜色和底气?
毛姆说,阅读是一个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倘真这样,我愿一试。
阅读中的我们,并不是在唐诗宋词中麻痹自己,而是要保持一颗敏感的心感受、记录这个时代…
我们不是鸵鸟、乌龟般,“得缩头处且缩头”,而是要时刻聆听、时刻书写、时刻从琐碎的世界里寻找出美感与意义。
于是,“听筝读诗,远离喧哗与骚动”,就不再是一小撮人的孤芳自赏,不再是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号……
TA应该是呼唤起更多人认清现状、建构世界的路径,让你我能够也可以“在阅读与行走中,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