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由弗雷德里克·巴克曼之手,我认识了一个叫欧维的老头。
一开始,为他的固执呆板和沉默寡言而苦闷,好奇这种不善交际还总是怒气冲冲的人怎么可能活在电脑普及娱乐至上的21世纪。他一点儿不讨喜,明明被汤姆栽赃偷钱面临被辞退工作的危险却不肯指证实际作案的汤姆,这仅仅因为同样少言的父亲教导过他----“不说闲话”。真相在欧维的世界里竟也成了“闲话”,他不需要任何辩解,因为不是他做的。
如此顽固僵硬的老头形象,在巴克曼采用的叠合交叉叙述中柔软饱满。以欧维决定去死开始讲述故事,同时插入欧维从出生到妻子索雅去世的过去。
失去索雅后,他便不再活着,决定去死去见天堂里他深爱的索雅。欧维认为,没有遇见索雅之前,他没有生活,而索雅去世之后,他也没有生活。不过这条赴死路线,却因接二连三的意外成为了他的自我救赎和帮助他人之路。他计划了多种自杀方法,上吊、卧轨、吞毒……可这些统统失败,从决定去死的四年后的一个十一月清晨,他才终于了愿。自杀计划一再受阻中,欧维可爱的一面跃然纸上。上吊失败是因为绳索挂钩质量不过关,而卧轨计划流产是因为在铁轨边有人抽搐晕倒他不能不先救人,用猎枪自杀却担心惊醒熟睡的猫咪……他心底暗藏着自杀念头,却始终因周围人的“麻烦”一再推迟,他不能不去先解决别人的困难,而他最迫切的愿望---自杀,却总被放在最后。在这一路,他同几年不讲话的鲁尼和好、教会暴脾气的孕妇开车、收留被父亲赶出门的同性恋男孩……他本不善交际,几乎是拒绝同别人交流,却因无法看别人陷入泥沼袖手旁观而被迫同外人打交道。他一步步地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同和喜爱,尽管欧维不认同这个使用银行卡、电脑可以不带键盘、年轻人无法修理自行车的时代。他的葬礼来了三百人,虽然他的遗嘱上拒绝“该死的盛会”要求“不要围观”“不用飘带”。
而另一条线索中,欧维的成长包含心酸。还在上学时父母就去世、被诬陷偷钱而只能做清洁工、被骗买了保险而丢失一大笔现金、亲手搭建的房屋因他优先跑去救邻居而被火烧成灰、妻子在交通事故中流产后半辈子只能依靠轮椅……众多打击面前,而他始终没有产生厌世的念头,他抱着自食其力、不麻烦别人的原则简单而坚韧地活着。
巴克曼的叙述不拖泥带水,既没有过多气氛渲染,也不曾使用大段大段的景色描写来烘托氛围。所有言语皆以欧维举止为中心,由此辐射出多个别的人物形象。因此虽然牵涉人物众多,但阅读过程中不会思路混乱,能紧跟作者的笔头去认识和欧维的生活相关的人,比如既是好友又是死对头的鲁尼、对猫过敏却用体温去温暖已冻伤的猫咪的吉米……这么一群生动饱满的形象,就在巴克曼精心构思中诞生,站成一排供读者观赏。
许多故事中,读者浏览的是故事情节,即使替换主人公的名字再代入故事,也不会影响阅读。然而这在此书中行不通。全文的每小篇皆以“一个叫欧维的男人+XXX”为名。欧维的名字在潜移默化中将读者洗脑,他只能是欧维,不可能叫别的名字。这已经铁板钉钉,如同欧维在牌子上写的“小区内禁止车辆通行”,都是不可违背不可改变的事实。
读完后最真实的感受,是巴克曼将一条远古的三叶虫丢到了这滑溜溜的现代社会,它手足无措不知如何适应,但它珍贵稀有,可以供人照见之用。欧维与社会显得格格不入:既不会说辞也不懂变通,在医院打了小丑、将女记者关进车库,就如同一辆失控的小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但他帮忙修暖气、遇到窃贼也不退缩,维护小区的秩序。而本书中出现的后辈,不会倒拖斗车、不会修暖气、不能修理自行车。在三叶虫与现代人巨大的对比中,欧维代表了被认为老化的观念,多是爷爷辈才奉行的观念-----沉默是金、能做不说、自食其力、偿还房贷、是非分明没有灰色地带、绝不麻烦别人。
然而三叶虫与现代人并非不能共处。小说中,欧维与后辈由冲突走向相处走向共同对抗穿白衬衫的官僚,这是不同世界观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乃至联合。而连接这不同世界观的桥梁,是拒绝各扫门前雪、拒绝社会冷漠。
谨以此文怀念朴实无华沉默为金的父辈爷爷辈。
2017.3.23
林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