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人、君子,正是圣王治理天下的器具,当初有周公吐捉之劳,才有监狱为之一空的盛世。(周公吐捉,指周公吐哺和捉发,周公尊贤下士,操劳国事,有人来求见或请示,如果正在吃饭,马上嘴里的饭吐出来,即刻接见,往往一顿饭要如此中断三次。如果正在洗澡,也马上中止,头发来不及梳妆,抓着头发就出来见人。)齐桓公呢,设置庭燎之礼,在庭院中燃起火把,不分昼夜的接待贤士,这才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功。由此观之,做国君的,要勤于求贤,然后可以垂拱而治。为人臣者也一样,贤者没有找到明主的时候,他所图谋的事功,策划的计策,都不能得到国君的采纳;他披肝沥胆,表现忠诚,也得不到国君的信任,得到官位,却不能施展才能;遭到贬黜,也不是有什么过错。所以伊尹在没有遇到商汤之时,只能做厨师;太公在遇到周文王之前,只能做屠夫;百里奚在遇到秦穆公前,卖身为奴,宁戚没有齐桓公,就只能喂牛。这些人,都曾经卑贱困苦,但是,一旦他们遇到明君圣主,运筹符合君上的意图,谏争即见听,进退得关其忠,任职得行其术。于是,得以剖符封爵,裂土封侯,光宗耀祖。所以,世必有圣知之君,然后有贤明之臣。所以说啊,猛虎啸而山风咧,飞龙兴而云雾生,蟋蟀哀鸣则悲秋至,蜉蝣出则阴湿生。《易经》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王者居于正阳之位,贤才才能得见,得到重用。《诗经》说:‘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美哉众多贤士,生在我周王之国!所以世道清平,主上圣明,则俊贤之才,不用求访而自来,堂堂皇皇,列在朝班,聚精会神,相得益彰,就算是伯牙(音乐家)弹起他的‘递钟’名琴,逢门子(神射手)拉开他的‘乌号’名弓,也表达不了那种君臣相得的极致完美。
“所以圣主必须有贤臣,才能弘扬功业;俊才必须遇明主,才能彰显才德。上下同欲,欢然交欣,千年一合,论说无疑,展翅飞翔,就像鸿毛遇上顺风;澎湃浩荡,就像巨鲸遨游大海,其得意如此,则何禁不止?何令不行?教化溢出我们的四方边陲,而横溢到无穷的世界。所以圣主不用亲眼目睹,不用亲耳倾听,就能耳聪目明,遍观天下,无所不闻。天下太平的责任已经尽到,悠游生活的愿望也得到满足,祥瑞自然降临,寿命自然无疆,何必委屈自己,去学彭祖、赢侨、赤松子,远绝世俗,离群索居呢?”
这时候,皇上已经开始追求神仙之事,所以王褒在文章中特别提到。
京兆尹张敞也上疏进谏说:“希望明主能忘记车马之好,远斥方士的妄语,专心于帝王之术,太平盛世才能来到。”皇上于是将担任“待诏”的方士全部遣散。
当初,赵广汉死后,继任的京兆尹都不称职,唯有张敞还能跟赵广汉有一比,他的方略、耳目都不如赵广汉,但能用儒家经术来弥补他的不足。
华杉说:
明主贤臣,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贤臣造就了明君,还是明君成就了贤臣?
还是先有明君,因为选择权在他,为人臣者,要么投其所好,要么退而求去,没有能逆着上意而行的。有什么样的君王,就有什么样的臣子,就有什么样的国家。三千年历史,看一朝一代怎么样,或喜或苦,或兴或衰,全在国君一个人,这就是《大学》里讲的“一人定国”: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一句话就能败坏一件大事,一个人就能决定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