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山月记》
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让很多人狠狠共鸣,引导大家与学历和解。
我能理解。
考上大学就好了,考上研就好了,考上编就好了。外面的世界艰不艰难我不知道,但是我在一个相对偏远落后的西南地区,别说是读研了,身边很多朋友读本科,都是用的助学贷款,举全家之力,砸锅卖铁,同时自己在学校勤工俭学才把本科读完。
本科毕业,面试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个文件袋,里面有毕业证,学位证,各种证,等着一轮一轮的面试。
或许也只能找到一个996的工作,用我跟我同桌的话来说就是“拿Ming苦”。这一刻,我承认筛选,本身就是创造价值的。
是的,为什么呢?我记得读书的时候老师讲,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的可取代性。一个清洁工,劳动力很廉价。而一个大学老师,一节课就值很钱。为什么呢?因为,要成为一个老师,首先要接受基础的教育,学完课程,考到教师资格证,读多少本书,上多少课,才能成为一个大学老师。想要达到和他一样的劳动价值报酬,也必须和他一样,读那么多书,上那么多课,有那么多经验,而清洁工不需要。这个时候你会在想,如果我考上研究生,是不是可以筛选掉一大部分人?
但是,考研究生,这个学科真的是你爱的吗?你感兴趣的吗?你以后想做科研吗?你的思维够活跃吗?还是单纯为了考而考。
当初看平凡的世界,田晓霞告诉孙少平,
“你一定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们念书,是为了认识世界,让我们能思考的更深刻。比如你会知道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在这个层面上,念书和挣钱就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纯属为了看外面的世界而读书,对不起,我也做不到。因为我还有父母的期望,还有生活的一地鸡毛。
抱歉,即使这样,我也不与学历和解。一生保持学习力的同时,我也只想自己能过得好一点。哪怕只是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