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琼
地尽东海琅岐岛,财丰右峡雁迁关。琅岐岛素称闽江口的明珠,地处东海之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风光秀丽,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昔日大儒朱熹在九龙山设壇讲学,乡野贤人名杜行洲踏靑,沐平野稻香,瞰碧波帆影,并留下墨宝镌刻于崖壁之上。浓厚的文化气氛,熏陶着从小在海岛上长大的江典源。多年之后,他回忆起童年和少年那段经历时,会如数家珍:村里老人会挂着陈奋武写的书法竖轴,他是如何依葫芦画瓢地临写;为买纸墨笔,他乘早班的船到省城,回到岛已近黄昏。每逢农历八月十五天文大潮,浊浪排空,如排山倒海之势向海堤冲击,惊险欲绝。浪的险绝如魂附体在他胸中,为他日后在笔端渲泄出书法线条的激情紧紧地合拍。
山高不碍野云飞,天地逍遥任纵横。怀揣着对艺术的向往,2012年,江典源赴京发展,遇见一生中的恩师张旭光,他才真正领略到书法原来是一门深奥的艺术。江典源跟随张旭光老师多年,在恩师的悉心指导下,从学习二王入手,通临了王羲之《十七帖》、王献之《中秋帖》、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等古代名家字帖,理论和实践都得到充实,并开始了书法艺术的创作。他深知,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形”是书法得以存在的可视的客观载体。东汉蔡邕在《笔论》中说道:“为书之道,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者,方谓书矣”。书法家对“形”的理解,是对自然万物的主观升华,是经过书法家抽象后的形,绝不是对自然万物的简单照搬。书法的造型必须合规合理,有法度的约束,书法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而笔势:“笔横行而先勒,笔欲下而先弩;笔欲陞而下蹲,欲扬先仰,欲起先勒,欲申先缩”。这便是蔡邕在《笔势》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咨胜,然后书之”。所总结出的道理。
从京回来,江典源就居住在福州,潜心专研书法艺术。然而,生活的变故不得不让他随波逐流,一家人移民去了美国,这无疑对他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事。在美国定居的日子,江典源茶饭不思,犹如一棵树被连根拔起,异域的文化与自身秉承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碰撞。他做出艰难的选择:告别大洋彼岸。安顿好家人,他独自买了一张机票飞了回来。回国的初期,他必须创业,拓展为艺术创作更好的生存空间。如同《孟子》言:“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所不能”。艺术的道路是苦难的历程,江典源有其非凡的毅力经受住磨难,并在逆流行舟中发展壮大。他遍访名师,如痴如醉地吮吸艺术的养分,同亦师亦友的书法家叶发礎一道,在书法艺术田地里辛勤耕耘。虽失之东隅,却收之桑榆。
让时光定格在初夏的那天。午后的阳光透过稀疏的簾子,把斑驳的光点散落六尺整张宣纸上。江典源光着膀子,提笔凝神。他仿佛回到少年时观潮的那瞬间,笔下潮涌黑色的狂浪,龙蛇从浪间窜出,在洁白的纸面上翻滚。激电流的速度展现出“高山坠石、千里阵云、万岁枯藤”的景观。整幅作品:撇捺顾盼,欹侧生姿;轻重顿挫,节律由心。达到“深山出俊鸟,瘦土出韧竹”的美学范畴。 写完一幅作品,江典源也汗流浃背了。沏茶品茗,再聊书法创作交流经验,江典源坦言道:历代名家之所以笔法精熟,又随心所欲、天机自动;大凡行笔迅捷,明丽清爽,牵丝映带,顾盼有情;其线条遒劲隽永,骨肉丰满,没有用力蛮狠而失控的波势与破败之相。正如王羲之与人书信曰:顷得书,意转深,点画间皆有意。张怀瓘在《书断》中论草书说的更明了:“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色”。
终观近十年来江典源的书法艺术历程,他也遇到书法创作的“瓶颈”,这是每一位书家都会遇到的难题。“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在进退两难之间,如何做到“到位”和“味道”?张旭光比较通俗地解释:“到位”就是线条和结构没有毛病,功夫到家;“味道”就是在到位基础上追求个性,表达性情。书法的“味道”正是江典源努力突破的瓶颈。
注:该文由福州台江文联、作协名下杂志《金外滩》刊用,如转载请事先告之。
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福州市台江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