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南宋,是地理版图最小的中国、又是文化发展最大的中国;是军事实力薄弱的中国、更是经济实力最强的中国。
《魏了翁足迹》第十一回:射洪春酒读书台
射洪读书台。位于四川遂宁府北金华山,为初唐诗人陈子昂青年时代读书之地,魏了翁与射洪渊源颇深,其母谯氏夫人祖居射洪,其外祖父谯公初任射洪主簿后任长江县令,后魏了翁知遂宁府期间,常奔波于潼川、遂宁二地。时逢了翁外祖母寿诞,县令官绅一干人奉上射洪春酒为老夫人祝寿。射洪春酒源于杜工部句:射洪春酒寒仍绿。
魏了翁在参观陈子昂读书台后亦作《玉楼春》一首答谢宾客:
射洪官酒元曾醉。又六十八年重至。长江驿畔水如蓝,也应似、向人重翠。人生岂必高官贵。愿长对、诗书习气。陶家髻子作宾筵,有如个、嘉宾也未。
因魏了翁娘家的缘故及后为官遂宁,便与陈子昂读书台结下不解之缘。后在渝州大佛寺也建起了自己的读书台。
【按】南宋,是地理版图最小的中国、又是文化发展最大的中国;是军事实力薄弱的中国、更是经济实力最强的中国。
《魏了翁足迹》第十二回:仁寿拜亲虞公墓
虞公墓,位于四川仁寿县玉屏山,为南宋丞相虞允文忠肃公墓园。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乃南宋名臣,为唐大书法家虞世南之后,于绍兴三十一年(1146年)在安徽马鞍山采石矶指挥一万七千宋军抵抗十五万金人南侵,创造了“采石矶大捷”的奇迹,击溃金兵(见《宋史-虞允文传》)。魏了翁与虞允文之孙虞刚简是莫逆之交,魏了翁二女儿又嫁与虞刚简之侄虞退夫,魏家与虞家便有亲家之谊。
鹤山先生曾与虞刚简一同回仁寿拜祭缅怀先辈虞忠肃公墓,后魏了翁受职抗蒙,率军沿长江布防,又到采石矶祭拜虞允文的胜地。毛泽东主席非常崇敬虞允文的伟绩,赞虞允文为“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按】南宋,是地理版图最小的中国、又是文化发展最大的中国;是军事实力薄弱的中国、更是经济实力最强的中国。
《魏了翁足迹》第十三回:遂宁府颁劝农文
遂宁府,古称鬥城遂州,东晋桓温于蜀平息战乱以“遂得安宁”而命名此地。魏了翁于嘉定九年(1216年)至嘉定十一年(1218年)知遂宁府,又加之管辖区的射洪乃母亲谯夫人娘家,对遂宁感情颇深。到任后,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广泛走访了解民情,曾发布《劝农文》,劝诫百姓要勤于耕作,孝养双亲,令当地风气大善。并于农忙时节写下《遂宁社稷坛记》诗组教化百姓:
始余求诸社,穷巷窈而曲。
草阴荒蒙茸,林影乱曲樕。
其中有屋庐,其下主以木。
社稷风雨雷。皆於此乎告。
趋暗不求阳,如丛祠而局。
就简不辨方,如古墓而族。
引我拜乎上,高床被茵褥。
使我视所陈,纸币荐薌烛。
爵不以坫寘,酒不以茅缩。
牲不以碑丽,斋户不以宿。
於礼无所稽,承讹已云熟。
从之则咈余,不从亦违俗。
是心既不慊,虽暂亦为渎。
屋不受不阳,此岂容有屋。
先易其甚者,余事踵相属。
其有不逮为,则以告新牧。
(见许永驰著《魏了翁诗词文》)
【按】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魏了翁足迹》第十四回:桥塌降秩汉州郡
汉州郡,即今四川广汉,古称雒城。若从今天的三星堆说起,当有四千五百年历史。又是魏了翁的师尊张拭的故乡。
魏了翁从开禧二年(1206年)迁校书郎以亲老乞补外知嘉州府差知汉州,时逢汉州有桥垮塌,出了“工伤事故”,或报于朝廷,遂开诏降魏了翁官一秩,主管武夷山冲佑观,因路途遥远未到任,未几,魏了翁复知眉山府。魏了翁在汉州有《和宇文汉州乞房楼》诗,单道汉州见闻曰:
房公胸中妙刀尺,翦刻玻璃贮寒碧。
今侯着楼于其上,竹色荷光得良觌。
诗来殷勤问故侯,别日虽赊情转密。
因思当年飞盖游,鸥鹭不惊潜鲤出。
春浓雪絮人影乱,秋老云松半天屹。
苏公二十四桥月,尚爱西湖风月夕。
江山好处余恋嫪,纵不即人人自即。
况今檐撩云与齐,激楚高歌友朋集。
向来寒乞翻自嗤,诗扫黄泥已无迹。
功名老我后加鞭,文字余人先夺席。
欲搜万象供刻画,自有此湖难此笔。
终当为君记斯游,摹写苍颜真六一。(见许永驰著《魏了翁诗词文》)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魏了翁足迹》第十五回:宝瓶口畔赞花洲
都江堰的离堆公园伏龙观一带在南宋时有一个诗意般的名字——花洲。魏了翁于1210年在蒲江创建鹤山书院后,应亲家好友虞刚简(负责灌县永康军)之邀,赴都江堰参观虞刚简之美功堂(见鹤山《贺美功堂》长诗),住在灌县城南,离堆宝瓶口附近玉垒山上。作为诗人的鹤山先生至爱杜工部诗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欣然作《永康军花洲记》赞美宝瓶口一带的美景道:
永康之城南曰花洲者,俗称果园。古木姣翠,危堞突立,长桥卧空。奇云落霞,泉石霁月,随境变态,应接不暇……(见今离堆碑文)
从南宋魏了翁的花洲到现在的离堆公园,都江堰人民把对先辈的崇敬和对美好的追求都刻在了岷江“郡守劈石”处。
《魏了翁足迹》第十六回:美功堂望青城山
青城山,在灌县西南,华夏道教发祥地。因三十六峰拱卫如城郭,树木苍翠,故名青城山,与都江堰一起成为“长江文化”的发源地(见范成大诗《蜀江即长江》、后世张大千、吴冠中等大师画《长江万里图》都按此从青城山、都江堰鱼嘴作长江源开始画起)。
魏了翁曾得虞永康(刚简)之邀同游此山。感叹“青城天下幽”的胜景。并为虞永康作诗和数篇:
我曾寄径城南州,云开千仞雪山白……(见许永驰《魏了翁诗词文》)
现代大书法家、史学家谢无量先生有诗曰:只为青城返故乡,九株松下问行藏……(见《谢无量书法集》)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魏了翁足迹》第十七回:兴修水利蟆颐堰
蟆颐堰,乃眉山蟆颐山下岷江之一段,玻璃江上名堰。蟆颐晚照是古眉州八景之一。
公元1208年,魏了翁知眉州府,疏浚江湖。《宋史》记载:“(魏了翁)复元官知眉州。眉虽为文物之邦,然其俗习法令,持吏短长,故号难治。闻了翁至,争试以事。乃尊礼耆耇,简拔俊秀,朔望诣学宫,亲为讲说,诱掖指授,行乡饮酒礼以示教化,增贡士员以振文风。复蟆颐堰,筑江乡馆,利民之事,知无不为。士论大服,俗为之变,治行彰闻。”(见《宋史-魏了翁传》)
待蟆颐堰竣工后鹤山先生又邀请好友丹棱人李璧等前来参观并诗和多首。
其一曰:
蟆颐江上静无涛,永逸功夫在一劳。昨晚秋风原上看,长腰粳米荐琴高。
其二曰:
吏报南郊役事休,好风吹袂到江头。长堤饮水马非马,叠石护田牛戴牛。处处女筐蚕望岁,村村社鼓麦祈秋。守臣不办康时策,只把农夫作己忧。(见许永驰《魏了翁诗词文》)
魏了翁在眉山修筑蟆颐堰距今近千年,一直造福着眉州人民,鹤山先生不愧为一代“水利专家”。在眉山留下千古佳话。
【按】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魏了翁足迹》第十八回:眉山营建百坡亭
百坡亭,位于眉山环湖上。
魏了翁于1207年知眉州任上,疏浚环湖修筑蟆颐堰后,于环湖上筑百坡亭,因当年苏子瞻任颍州太守曾作《泛舟颖水》曰:
……
散为百东坡, 顷刻复在兹。此岂水薄相, 与我相娱嬉!
鹤山先生一向敬仰前朝大学士苏东坡,修蟆颐堰改善民生,颇有苏轼在西湖修“苏堤”的风采。修百坡亭更是希望眉山能多出几个苏东坡那样的大才。鹤山先生为眉州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功绩流传至今。
《魏了翁足迹》第十九回:持节巡视沐川寨
沐川寨,属嘉州地域,乃南宋边防要冲。于岷江、沫水(大渡河)、金沙江三江交汇的要津,宋设边防寨重兵把守。魏了翁知嘉州府时,好友丹棱人李直为四川宣抚史知成都府,二人同往沐川巡视边防,魏李均有文名,揽沐川风情而互有诗和。魏了翁有《和李校书沐川三绝句》。其一曰:
静看青山簇髻鬟
动观碧水漱潺湲
若教此景来酆鄗
争夺应成触与蛮。
其二曰:
玉节行边春正浓
边头壮士簸旗红
何当平贼携诸吏
径上高寒翦翦风。(见许永驰著《魏了翁诗词文》)
沐川风光隽美,而鹤山先生忧国心思、更是殚精竭虑。
《魏了翁足迹》第二十回:叹安史题上亭驿
上亭驿,位于四川梓潼七曲山北,史上又称琅珰驿。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出长安幸蜀来到马嵬坡,遭遇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兵谏,遂赐死杨贵妃。七月十七日来到梓潼琅珰驿,是夜细雨纷飞,山风刮起檐铃叮当直响,唐玄宗怅然问:叮当声似甚?因唐玄宗自称“快活三郎”,高力士答曰:三郎啷当。唐玄宗因思念玉环,遂采其音作《雨霖铃》曲,白乐天写道:蜀江水碧蜀山青,盛放朝朝暮暮情,引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伤断声。
魏了翁到梓潼仰前辈诗文,到上亭驿造访,深恶唐玄宗和杨贵妃“认贼作儿”造成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危害的荒唐行为,作有《题上亭驿》一首:
红锦绷盛河北贼
紫金盏酌寿王姬
弄成晚岁琅当曲
正是三郎快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