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带孩子上医院看咳嗽,排在前面的是一对母子。母亲看起来五十左右,满脸皱纹,憔悴焦虑,凌乱的头发胡乱地绑在一起,夹杂着许多灰白的头发。儿子乍一看上去像个成年人,个头比母亲还高,黑胖黑胖的,还长着稀稀落落的小胡子,仔细一看又满脸的稚气。
医生询问病情的时候,母亲在一旁语速飞快且焦急地回应着医生:“前天夜里我摸着像发烧了,喉咙痛,还说头痛。。。。”啪嗒啪嗒跟机关枪一样,让医生都快插不上话了。而男孩一脸漠然,若无其事地在边上百无聊赖地玩着手指头,当医生问体重的时候,男孩才怯怯地说:74公斤。
然后,母亲又不停地跟医生问这问那,药怎么吃,针怎么打,要注意什么。。。没玩没了。而男孩,一百四十斤重的高中男孩,自始至终未对自己的病情做任何的描述,一副全由老妈做主这跟我没关系的样子。
整个过程看得我急死了,不就一个感冒吗?当妈的用得着这么焦虑着急吗?这么高高大大的一男生了,不能自己做主跟医生沟通,来传达病情吗?我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冒出了两字:妈宝。
所谓妈宝,顾名思义就是什么都听妈妈的,什么都以妈妈是对的,什么都以妈妈为中心的人。
有时候跟20多岁的年轻人聊天,很多男生女生会不由自主地说:我妈怎么说。。。我妈让我怎么样。。。有时候听得烦了,我会很没修养地打断他们:你别光说你妈了,说说你自己怎么想的?
我自己也是当妈的人,我怎么这么反感“妈宝”呢?孩子什么都听妈妈的不好吗?当然不好,长大成年之后,每一个人都应该成长为一个独立、自由、有担当的个体,如果还凡事让妈妈做主,自己不操心不闻不问,没有主见,何来的责任心呢?孩子长大了,就需要脱离原生家庭、走向社会、成立自己的小家,是自己事业和生活的主人。
听话,从来就不是我对孩子的要求。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是她自己,一个独立且自由的人。
《你的孩子》
——纪伯伦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
他们是生命的渴望
是生命自己的儿女
经由你生 与你相守
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
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
孩子有自己的见地
给他一个栖身的家
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
你无从闯入 梦中寻访也将被拒
让自己变得像个孩子
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复制
昨天已经过去
生命向前奔涌
无法回头 川流不息
你是生命之弓 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
送往无际的未来
爱,是孩子的飞翔
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
我非常喜欢这首小诗,当妈就是一场人生的得体退出,诗人说“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孩子经由我们生,但一出生就不再属于我们,他们是独立的属于未来的个体。不愿放手的妈妈,常常以爱的名义控制,把孩子控制在身边,填补着自己苍白毫无血色的人生。
我非常害怕自己也变成这样的母亲,孩子小的时候,总是各种担心和焦虑:担心她吃太少长不好,担心衣服穿少了或者多了,担心睡眠时间不够,甚至连不按时拉臭臭都会焦虑半天。那时候,整天都是围着孩子转,眼睛里没有其他事情了。
导致人精神紧张,整日蓬头垢面,自己偶尔看看镜子都会觉得可怕。就这样“精心”照料下,孩子还是胆小、内向,上幼儿园一度哭闹得厉害,很难融入新的陌生环境。
这些都是教训,生活给我的血淋淋的教训。
从此之后,我开始不断反思,从一件件小事开始改变自己,试着不断抽离和退出:不再一天24小时围着孩子转了,开始分配时间给我自己。一开始,是偷偷摸摸地把孩子丢家里,和老公去看一场电影,电影结束赶紧回家。发现孩子在老人的看护下,一个人家玩得正嗨呢!一路的担心瞬间消失了。后来,我们会再外面呆的更久一点,看完电影会再去喝一杯咖啡,吃个甜品,享受一下难得的二人世界,聊聊天。我们不断地离开,世界也没有坍塌。
慢慢地,孩子变得独立多了,变得有主意了:会画自己的阅读计划、打扫自己的书桌、整理自己的图画书。幼儿园的作业会记得牢牢的,因为她知道那是她自己的事,不是妈妈的事。
虽然养孩子的过程中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已经不焦虑了。现在我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一有时间就看看书写写字,忙乎着自己的事。孩子也并没有因此跟我们疏远,我们仨每天仍然亲密地相处着。
但我仍然警惕着自己变成一个空心人,需要孩子来填补自己的空虚,不断地充实着自己,让自己的生命不断成长。也时刻警惕着自己的控制欲,小心地退出孩子的边界,逐渐把世界让给她,让她做主。所以那天在医院,我就让她自己去排队抽血,自己去打印化验单,我只是静静地在旁边看着......
希望她未来能如我所愿,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