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日台湾知名作家琼瑶在丈夫平鑫涛住院期间是否用鼻胃管问题和继子女意见相左,双方屡次隔空喊话,因此受到社会关注。网友们也是各抒己见,指责者有之,赞同者有之。抛开双方立场而言,单纯就临危病人是否采用外界医疗手段干预生存这一方面来讲,琼瑶说得不无道理。
平鑫涛曾在遗嘱中写道:“当我病危的时候,请你们不要把我送进加护病房。我不要任何管子和医疗器具来维持我的生命。更不要死在冰冷的加护病房里。所以,无论是气切、电击、插管、鼻胃管、导尿管......通通不要,让我走得清清爽爽”。相信每一个健康的人,在还未面临死亡的时候都会说出这样的心声,也算是对如何死亡的一种认定。但事到临头,往往当初认定的死亡方式,于自己却已是无能为力。当自己连死,连如何死都不能掌控的时候,这种执行,只能交给身边的亲人了。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势必面临这种选择,到那时,能否愿意,是否选择真正执行亲人的嘱托呢?
02
我们曾经在电影上看过无数这样的片断:亲人或战友在战斗中受伤严重,痛苦万分,但最后那口气就是咽不了,只能惨烈忍受,可怜巴巴或者毅然决然或断断续续地恳求身边的人:“给我一枪(刀)吧,求你。”此情此景,心焦了无数人。眼泪在此时已经不是重点,重点是,在亲人挚友生命无望,痛苦呻吟,寻求解脱的时候,那个身边的人,是否举起了手中的刀或枪。
电影一般都会众望所归,成全英雄大义。那结束生命的一刀或一枪,此时显然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但现实中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如果那个执行者换成我们,是否举得起枪或刀呢?
人就是这样,明知应该如何,却往往没有勇气。或者在心里一遍遍重复,原谅我,不是不爱你,只是我下不去手。或者,还抱着一丝渺茫的希望,希望奇迹出现,沧海变桑田。明明知道那是自欺欺人,却依然选择回避。理智与情感纠缠,怯懦与逃避往往让情感在这场交锋中取胜,这算不算是人性的悲哀呢?
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在亲人身患绝症,治疗无望时,往往置亲人清醒时放弃治疗的恳求于不顾,将所有的医疗手段用个遍,看着疼爱的亲人在形形色色的管子下,在各种各样机器的伤害维护里,在各类毒药的侵蚀下,苟延残喘,痛苦哀嚎,直至油尽灯枯,撒手人寰。至于当事人的意愿,请原谅,一切都是出于爱你之心,你懂得。
03
什么是爱,只要你活着,不管你是否痛苦;还是宁愿失去你,只要你不痛苦呢?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几个姐妹在得知老母亲得了不治之症后有着惊人一致的答案:尽一切手段治疗,以最大程度减少母亲的痛苦为目的,让母亲有质量有尊严的活着。奇迹没有出现,母亲最终没有躲过最后一关,但是,她是微笑着离开的。母亲早早将有关事宜交代给了我们,在最后的日子里,我们陪着她,哄她开心,没有强迫,没有伤害,只有陪伴。我们姐妹们守着她,在自己的家里,不是在她厌恶的冰冷的医院,没有冰凉的器械,没有医护人员职业化的微笑的家里,安然离开。
也许我们真的没有选择如何死亡的权利,在自己没有清醒的意识,没有行为的能力,只剩下煎熬的时候。其实那不是没有选择,只是失去了执行的能力。是的,放弃挚爱亲人的生命,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和像电影中一样拿枪或刀结束亲人挚友的生命一样决绝。但就像琼瑶说的一样,有时我们要学会放手,放手不等于不爱,只是爱得更深。
04
琼瑶在脸书中公布网友就如何死亡做的民意调查:百分之八十二的人,都不愿加工活着!很多朋友认为,“尊严死”比“毫无尊严和品质,依靠医疗器材加工活着”更重要。是的,我们对死亡一向恐惧而避免去面对。但是,死亡是我们这一生唯一逃不掉的命运!如何面对死亡,和接受死亡,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
没有经历过生老病死的人,也许很难理解,或者觉得死亡离我们还很远。但死亡往往不约而至,总是打你个措手不及。
前些日子,我市一居民楼不明原因起火,两人当场死亡,一人重伤昏迷送往医院抢救。而被抢救者,恰好是我一个拐着弯的亲戚。医生经过奋战,于病患入院第二日,宣布脑死亡结论。这个不到三十岁的怀孕不久的年轻妈妈在无数机械环绕中,只余微弱的心跳,呈植物人状态,停留在这个世界上。每日两万多元的费用,让家属在伤心之余摇摇欲坠。有好心人积极筹款募捐,夫说,咱也给些吧。我说,不给。夫一愣。我说,无意义的治疗,不如放弃。有那些钱,不如给更需要,还有治疗希望的人。
说好听的,我这叫理智,说不好听的,我这叫冷血,可我觉得我真的没有错。如果以一个家庭倾家荡产为代价,维持一个根本不可能醒来的生命,那才叫残忍。
05
作为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阿图一辈子都在做外科手术,他解救了很多病人的痛苦,也眼睁睁地看着很多病人离开人世。当他看到临终病人们所经历的种种痛苦之后,不禁思索——人们应该如何优雅的跨越生命的终点?
阿图发现,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老年人的离世和现在老年人的完全不同,过去的老人通常是自然的在家里离去;而现在的老人几乎都是在医院里离世,被治疗搅得神志不清。老人们根本没有机会跟最爱的人好好告别,一个眼神都成为了奢侈,留给家属的只是医生的一句“人走了”。选择在家里边告别,成为了一种奢侈的想法。
于是,阿图撰写了《医界良心》一书。
阿图认为,挽救不回来的抢救是种伤害。最终救治的失败,并不是医学的无能,而是对生命进程的尊重。
他说,我们把生命的余日交给医生,结果为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好处,让治疗搅乱我们的大脑、削弱我们的身体,既痛苦,又让我们与生命中真正要紧的事隔绝。在极尽全力的抢救过程中,会花费整个家庭几乎终身的积蓄,然而生活质量却非常低。最重要的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们却没法跟自己的至亲再多说几句再多看几眼,浑身插满了管子,仓促地在痛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非常认同阿图的观点。
“告别”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衰老是我们的宿命,死亡总有一天会降临。每一个凡人如何优雅的与这个世界告别,选择权也许不在我们自己,但我们清醒时如何选择,至少可以影响最后的结果。
而我,只想怀揣一颗安详的心离开这个世界。孩子,你要记得,你要坚决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