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2、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流程:
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美国著名作家奥莱尔创作的非常经典的微型小说《在柏林》,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又叫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 小说,他的特点就是:——篇幅短,字数少。它为什么能够称之为经典之作呢?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板块一: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达战争主题的方法。
默读一二三段,
思考一:
老人是后备役士兵,三个儿子都在战争中死去,妻子“虚弱多病”“神志不清”,他为什么还要“上前线”?他能不去吗?在文中找出描写老兵的句子。神态、外貌、语言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体会到老兵年老体弱,非常的可怜,战争给老兵带来沉重的灾难与痛苦,所以他不得不奔赴前线。
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二:为什么身体虚弱的老妇人在数数的时候声音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现在老妇人已经疯了。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疯人院)还有什么呢?(神志不清)
这就告诉读者他已经疯了。他怎么会疯的?
大家想一个母亲一而再,再而三接到儿子阵亡的通知书,他该是多么的悲痛,终于扛不住了,疯了,所以尽管他的身体很虚弱,但他控制不住他的声音。
老兵头发花白,老妇人神志不清,他们的三个儿子在战争中死去,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战争带来的恶果,笼罩在战争阴云下的家庭还有千千万万,老兵一家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这就是以小见大。车厢里发生的一件小事,同样起到控诉战争罪恶这样的效果。
那么作者奥莱尔为什么要创作这篇小说,创作目的是什么?
他写这篇小说的主要目的就是:控诉战争罪恶,祈求和平永驻。同主题的作品很多,反对战争的电影,电视,那么为什么只有360个字的微型小说堪称经典呢?还经典在什么地方?
接下来我们通过比较阅读感受他的经典之处。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快速默读一下。
这篇小说以及这首诗,他们的主题都是一样的,这首诗歌通过大量的有关战争的词语来描写,这些都是正面描写,那么这篇小说中没有一个与战争相关的词语,这样的描写就是——侧面描写,这就是小说的经典之处。没有一处表达战争,但是通过这样的侧面描写,更让我们体会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与痛苦。
经典还不止这些原因,之所以经典就是有一处或者几处震撼人心,打动人心,被称为小说之眼。就是小说的眼睛,读到什么地方让你感到非常震撼,让你感动,甚至想哭的感觉,这就是小说的眼睛,让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配乐出示“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的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让我们一起凝望这双眼睛,相信你们一定透过文字看到画面,看到战场了吗?看到战火中的家园了吗?看到什么了?描述出来。
许许多多的画面你们都看到,我相信你们一定看到战场上的血流成河,你们一定看到战火中家园变成废墟,一定看到这位母亲一而再再而三接到儿子阵亡的通知书,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最后疯了,一定看到战争未来之前,一家五口的幸福生活。你们看到怎样的生活?
生回答。
这些快乐随着战争已经烟消云散了,这些画面在文中有写吗?这是我们透过文字所想到的,这就是这篇小说的经典的另一个原因,给读者留下了极大地想象的空间,这也是很多大人经常会说的一句话,读小说原著远比看电影过瘾。
还有经典之处就是跟我们前面学过的小说一样,
设置悬念。老妇人嘴里不停地数着一二三
出人意料。原来她是一个神志不清的疯女人。
板块二、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这篇小说之所以经典,当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关乎他的结尾,我们刚刚欣赏了前三段,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结尾。
1、“车厢里一片寂静,静的可怕。”
2、车厢里一片寂静,唯有老妇人的“一、二、三”仍在不时响起。
3、车厢里顿时安静了。不一会儿,老妇人又开始数了:“一二三四”。
4、让所有可怕的战争早日停止吧!
这里有四句话,你们觉得哪一句是小说的结尾。我们把明显不是的排除掉,哪一句肯定不是,为什么?逐一分析。
最先排除的是第三句,他只有三个儿子,没有四。
第四句与文章不符合,太直白了。
第二句:好的作品前后一定照应,但是没有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
这篇小说的结尾就是“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微型小说的结尾一定留给读着无限的想象。我们一定要从车厢里跳出来,仅仅是车厢里一片寂静吗?战争不止,整个世界终将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人呢?都死了,这同样是以小见大。
那这个“静”与前面“随即车厢里平静了”的“静”有什么不同?
第一段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
而结尾处的“静”是触动每个人的心灵的,具有震慑人心的,老兵的话引起人们深深的反思,反思战争的罪恶,反思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可怕灾难。
这就是结尾的经典之处:耐人寻味。
三、回顾总结。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大声地呼吁“远离战争,珍爱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