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晚饭没什么事,正在外面带着儿子玩,我妈突然接到姨奶奶打来的电话说我爸的亲舅在今天下午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很是疑惑,因为按我们老家的习俗,舅爷爷家的儿女们应该第一时间通知我爸去吊丧的,竟没有提及此事。
按道理来讲,这是很亲近的关系。就像我外甥每个周末都来我家,并且一遍遍叫我舅舅这关系是一样的。在我们小时候,谁都有过常住姥姥家的经历,我们吃住在姥姥家,甚至有不少孩子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就这样看上去亲的没法再亲的关系,一旦等到我们长大,特别是结婚有了自己家庭以后,有可能一年半载的都去不了一次。
突然的有所触动,按道理来讲,亲舅的去世,我爸应该最先得到通知的。正因为下面的孩子们不常往来,甚至一两年连个电话都不曾通过一次,不联系感情就淡了,亲戚关系也愈见疏远。
这就好比,如今每个周末都来我家的外甥,等我老了,他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逐渐的和我儿子之间的关系淡化了。突然有一天,我去世了,而我的孩子竟没有告诉他的表哥你亲舅没了。想想都悲凉,想想都凄惨。
或许是我爸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每一家的兄弟姐妹都很多,所以和外姓的表兄弟关系显得疏远了吧。我也只能用这样的想法来宽慰自己。并不是我杞人忧天,同样的事经历了不止一次,也听到过不止一次的类似话语。所以感觉很不理解。
我们这个年纪,正赶上计划生育的国策,基本上每家都是一两个孩子,两个的多一些吧。就像我,有个姐姐,至少目前来说。我们的关系很是亲近,和一家人没什么区别。我的外甥外甥女每周都会来我家,让我教他们学习,教他们写作文,顺带着看着他们,带他们玩。一切都显得亲密无间,没有任何疏远的迹象和理由。
饶是如此,我还是不敢想象等我的孩子们都长大了,他们的关系会不会像小时候一样亲近?
外甥还好一些,因为按照惯例,出嫁的闺女每年都是要回娘家走亲戚的,外甥也大都会跟着父母一起来。同样的近远,也同样的在身边看着长大,外甥女长大结婚后却基本上和姥姥家关系变远了。就拿我妈来说,她的姥姥在世的时候,偶尔还会去看望看望。等她的姥姥去世后,我妈基本上没再去过。甚至去年我妈的妗子去世后,他亲舅不让通知外甥女来吊唁,觉得外甥女已经出嫁了,这种事来不来没太大的关系了。
我们中华民族是最讲感情的民族,在我们古人眼里,且不说有直接关系的人,就算亲戚的亲戚,也能和自己扯上关系。这就是沾亲带故这一词的由来吧。原本这个词是一褒义词,到了我们今天,因为再也体会不到这种亲近的感情,所以提起这个词竟有了贬义的味道。
在过去,每当过年后,正月初一开始走亲窜友,骑个自行车,每天一家,亲戚朋友多的,十天半个月都走不完。每到一家,都要唠唠家常,特别是长辈,好似有说不完的话要给孩子们讲。而如今,有了发达的交通工具,我们走亲戚也变成了一种表面形式,基本上是提上两个礼盒,到了亲戚家一放,甚至板凳还没捂热,茶水还来不及喝,就匆匆起身,赶往下一家了。一上午能走四五家亲戚,如同走马观花般,再也不是过去的味道。
我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我怕同样的“人老茶凉”发生在自己的晚年。所以,我从自己做起,在我毕业回家有自己的经济来源以后,没事了就买些水果或者好吃的给姥姥姥爷送去,抑或是让他们来我家玩天,然后带着回去。我不想说些没用的话,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们树立榜样,希望他们长大以后同样可以孝顺长辈爱戴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