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1日,文芳老师在微信群里的分享
有的时候,练习写作,就像练习画画一样,只管去画眼前的事物。甚至都不需要有感而发。这是训练基本功的一种方式。
一个人,无法保证每天都冒出有价值的思考,因此,写作不必每天求新;
一个人,也无法保证每天都能冒出有意义的感触,因此,写作不必每篇都寻求意义。
但我觉得,有一个东西是每一次动笔时都要去追求的,那就是:准确性。也是我昨天所说的“要努力让你写下的每一个句子都有对应的、具体的对象”。
你会写得越来越好的。加油!
2019年7月10日,文芳老师针对我的《缓慢是幸福》的文章的指导,非常棒。
读罗丽卿《缓慢也是幸福》
相对来说,《化多为一 触类旁通》这个部分,比《内外结合 促悟延思》更吸引我,我觉得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前者谈的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数学思维——关于“1”的想象,它让非数学老师也能产生共鸣(对数学教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产生共鸣);后者谈的是数学教学的论文,如果对相关的数学知识不了解,如果对课堂教学没有兴趣,读者就很难读得懂。
二、前者呈现的是你的思考和感悟,如“从“1"那里,我想到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这个句子写的比较含糊,但同时又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能够隐隐约约感受到“1”的重大价值;后者主要是论文的摘录,未经咀嚼,未被消化,对于一般读者来讲,除了知道你所引用的那篇论文中有这些内容之外,他们再也获取不到其它的信息。
总之,两个片段都有逻辑不连贯的问题,可能跟你写的太快有关系。要想把文章写好,最初练笔的阶段,需要尽量减少使用那些大词,如精神气质、幸福、思维深度、唤醒,等等。要努力让你写下的每一个句子都有对应的、具体的对象,就像今晚陈莹的分享,每一句话都对应着一个具体的场景(可以从这句话中清晰地看到一个画面)。
在点评你的文章时,我总结出了写作初阶训练的三点建议:
首先要确立小事件(便于描述);
其次是找到小切口(便于进入);
最后要创造一个小出口(让你的感悟和理解更好地忠于故事本身,这样文章就不会飘,就会更实)。
针对建议,我又在2019年7月7日早晨7:00写了一文《有画面感的文章》。
2019年7月11日,我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努力准确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