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结婚了,我心情还不好。
——【挪】阿澜·卢
除了名著外,第一本外国小说。
挪威作家阿澜·卢是北欧地区畅销书作家,他在分享成长的经历时尤其提到了一点:从小他的父母就引导他阅读。这种阅读习惯在他成年后回忆,是一种“遗传基因”。
他8岁的时候,读了很多书,并养成了写作讲故事的习惯。12岁靠写作赚钱:向报纸投稿,写关于不安定的故事小说。13岁开始写日记,因为当时日记体很流行,他的日记包罗万象,写任何事情,之后沉迷写日记。17岁-21岁积累了很多本日记,用他的话说:长一米,高一米的大家伙记录了他所有日记的灵感。
作为作家,哪种教育更重要?家庭、学校还是社会?
家庭
阿澜·卢说:我的父母是非常喜欢阅读的,所以我很小就对阅读就产生了兴趣。而我的老师知道了我对阅读的敏感性,及时给我学习上的反馈。
学校
14—15 、16—17岁时的两位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们并告诉我应该去写作,我可以写作,而这些鼓励是其他孩子是没有的。就是这样的正面反馈,给了我十足的勇气和鼓励。当然我也一直有写作兴趣,就像很多人都有表达欲望,只是很多人不能坚持,而我则时时刻刻都在写。
神秘笔记本
阿澜·卢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习惯:每天都收集灵感,并记笔记。用他的话说,通常情况下,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很多时候就会很自然而然的过程。而记录灵感,从开始到写完,则是一个理清思路的过程。
看似这样不经意的习惯,它产生的效果是惊人的。与写作有关的习惯,个人十分赞同这一点。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十分习惯摘录美好的句子,一直延习至今。那几十本厚厚的日记本,摘录的不仅仅是生活中的闪光点,更是你与文字链接的记忆,并浸润到进心灵深处。如果你也喜欢习作,不妨拿出一个本子,随时收集灵感。
我已经结婚了,我心情还不好。
读阿澜·卢的小说,有一种感觉,生活化和真实。在他看来,真实是一个作家最应具备的品质。
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在深林里的奇遇,他想脱离人类生活,却与一头小鹿幼崽邦果产生了奇妙的友谊。在他看来,这种情意是世间难能可贵的亲密情谊。他夜闯杜塞尔多夫家寻找“糖分”,却意外发现了这位老者和用搭建二战模型来纪念父亲,神圣而专心致志的神态。他雕刻图腾柱,标榜多普勒后代,却发现森林已经变得嘈杂,和之前他孤独一人独享略有不同。于是,他又开始了一段新的寻找森林的旅程。
虽然译文难免不通和晦涩,有些字句语法生硬,但是依然能感受作家的笔触。像书中的插画一般,浓浓的北欧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