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天都在长大,你现在不与他分享成长的过程,等到他长大了,再也不粘你,再不向你撒娇,他的成长过程再也找不回来时,你会发现自己失去了很多。孩子出生后,每一天都与他一起度过,你会发现,他每一天都有进步都有变化,简直就是个奇迹,而这个奇迹是用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来的。
这是美国电影《保姆日记》当中女主角安妮说的话。
安妮,21岁,是纽约大学儿童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为了赚得学费完成学业和支付房租,她机缘巧合的认识了上东区X太太,并找到一份照顾其四岁儿子grayer的工作,确保从不下厨、不打扫和不带孩子的女主人过上舒适遂心的每一天。
X太太每天的所作所为都是保持自己娇好的容貌、维护豪华公寓的精致。X先生一直在办公室里,整天忙着赚钱。他们都把自己的儿子看成是家庭的附属品,可怜的小孩就交给一任又一任的保姆。
安妮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让x太太意识到grayer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一生是无法复制的,当他牙牙学语,半夜哭闹,年幼生病时,你感到厌倦烦躁,疲惫不堪,可等他长大,你再想听到那奶声奶气的声音时,早已一去不复返;当他青春期执拗倔强,敢和你吵闹顶撞,你被气的呼哧带喘,可等他考上大学,外出求学时,你才会发觉家里太安静了;等他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小家,你的家已经不再是他的家时,你才醒悟你拥有孩子的时间太短了。
养大一个孩子很容易,但要把他教育好还是破费心力、体力的。
还记得那个智力超群,奥数,围棋,轮滑十分优秀,考试全班第一,英语口语也很棒,却抨击父母只开的起十几万的日产车,自己没有iphone7只有儿童手表的孩子吗?
不敢评论谁是谁非,但是否可以肯定这对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了“榜样”,他们没有看到你的坚持和努力,从而无法体会作为家长的艰辛,父母和孩子之间长期的缺乏心灵沟通,孩子从心底深处是不爱他的父母的。
要知道,播种爱才能收获爱。
每一对父母期待孩子拥有超高智商,美好的品格,比如善良、包容、理解、自信、独立、有耐心。而这都要建立在一个被爱着、被尊重的个体之上。
一个不尊重父母、不爱父母的孩子,这到底是谁的错?
一个优秀的孩子必然是智力超群+尊重他人,这似乎也越来越多的成了绝大多数人的共识。
影片中,安妮·布拉德朵克:在非洲有句谚语,要一个村庄才能养活一个孩子。但是对曼哈顿上东区的富人来说,只需要一个人。那就是保姆。
是的,美国上东区有钱人家的孩子只需要保姆照顾就可以长大了,就像安妮在X太太家公寓楼里遇到的帅哥一样,他也是从小被一个又一个的保姆看护长大的。安妮对此表示很震惊很不解。
在这些精英父母的眼里,孩子只是他们的附属品,只要提供给他们成长所需的金钱、物质就好了,他们很少意识到那是一个需要感情交流,需要亲情呵护的小孩。
被保姆看护的孩子,需要和保姆慢慢熟悉,逐步建立感情,然后再经历保姆辞职,信任和情感依靠的一次次被撕裂。最终,被深深伤害的是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得不承受着每次分离的痛苦。
影片中,grayer第一次见到安妮时又打又踢,那是孩子对于又换了一个保姆的不满宣泄;安妮辞职时,grayer痛哭流涕的追逐安妮,是他不得不再一次和亲密伙伴分离的伤感表达。
我小的时候,爷爷奶奶上班,爸爸妈妈上班,从很年幼就被放在育幼院(还不足以上幼儿园的孩子生活的保教场所)。上学以后,爸爸妈妈工作忙,常常加班,我的午饭经常是由一个人做好,然后赶着去上班,另一个人赶着回家,照顾我吃饭午休,我就是在这种打仗般的节奏中被来回“交接”。
我也曾无数次的跟着爸爸妈妈去加夜班,他们工作,我就安静的待在旁边写作业。很多时候,他们下夜班时,我也早已困顿不堪,就拉着父母的手闭着眼睛“走”回家。
昏黄的路灯,一大一小的两个身影,直到今日,都是我心头最暖的画面。
我相信,上世纪70,80年代成长于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很多人都有我这样的经历,正是因为从小跟着父母上班的节奏,所以,我们大多数人都养成了遵守时间,按时作息,做事不拖泥带水,甚至是不轻易抱怨,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尊重他人这些良好品质。感谢我的父母,正是他们有意或无意的这种培养,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当我成为一个母亲之后,我也在慢慢的学习、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不得不承认,这真的是一门大学问,如果只是把孩子养大,很容易做到,但要做到让他学习好、思想健康、品格端正、具有人格魅力、的确不容易。
但我依然愿意努力学习,不仅仅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更因为他是一个社会人,他是我的全部。
看到他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前行着
有困惑、有委屈、有背叛、有爱、有信任
唯有风雨兼程、一路同行
才不辜负这一段上天赋予的难得的亲子情
因为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
他们是我们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