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写作目的
撰写一篇出色的研究性报告,首先得明确写作研究报告目的。比如学校将实施一项新校规,即新学期开始时决定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你同意还是不同意?但无论你同意不同意,都不能仅仅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见,还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支撑你意见的证据,并进行有效的论证,从而说服其他不同意的学生或校规的制定者——校长、执行者——班主任及教师、还有拥护者——其他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就是赋予自己的研究和写作以意义。换句话说,写作研究报告,不仅仅是完成一个作业,更是表达一种意见,改变或拥护一项与你相关的规定或政策。当然,也许你的研究报告还不够完善,但你的研究报告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为与你意见相同的人在解决同类难题的时候,提供参考。
二、建立对象感
如上所言,你所撰写的研究报告,是有明确对象的。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写作时,你不仅要带着对象感写作,还要对对象有足够的了解。建立对象感主要分成三个环节。
1.了解阅读对象
在动笔之前,要给读者画个像,预判一下阅读这篇研究报告的读者,是什么样的人。根据这些对读者的预判,再决定写作的风格。比如关于禁止使用手机的问题,你是写给其他同学看的,还是写给校长看的,对象不一样,你的写作风格是不一样的。
2.确定题目
现在的知识总量太过庞大,由于时间关系,每个研究者只能是关注一个极其细分的领域,如果你设定的题目只有几个字,那几乎可以肯定,这个题目太宽泛了。比如你的题目是“关于学校禁止手机问题”,这个题目就不能表达你的观点;如果换成“禁止手机是对学生自由的侵害”,虽然有了观点,但自由的概念太大,很难论述清楚;如果换成“禁止手机会带来安全隐患”、“禁止手机会妨碍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如此一来,就将研究限定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可以保证自己在短时间内把问题研究清楚,并形成有说服力的文字。
3.给读者一个阅读的理由
研究成果写出来是给读者看的,你要给读者一个阅读的理由,这个理由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我正在尝试研究某某某;第二,因为我要找到什么;第三,这么做是为了帮助读者解决什么问题。
“我正在研究禁止学生带手机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这是题目;“因为我想找出禁带止手机与学生安全之间的关系”,这是问题;“研究这个题目,可以帮助校长或教师了解,并且设计一个更好的关于学生如何规范手机使用的规定”,这是研究意义。
二、论证的要素
1.观点
观点必须是明确的,含糊不清的观点会导致含糊不清的论证;还必须要有新意,读者想看能颠覆他认知的新观点;同时,还要有限定范围,说清楚你的观点在什么情况下成立。
2.理由和论据
在提出观点之后,下一步就是对观点加以证明。要把观点建立在理由的基础上,再把理由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理由,是告诉读者为什么应该接受作者提出的观点。证据,是一个事实,至少当下是一个事实。
“学生使用手机会对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这是观点;“因为随身带手机,会分散小孩的注意力”,这是理由;“在Kushlev及其同事的研究期间,从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般学生中抽取221名学生,要求他们一个星期内将手机的干扰最大化,将通知音打开,随时携带手机。另一个星期,要求参与者将手机的干扰最小化,将通知音关闭,手机不放在身边。每周结束时,参与者会完成评估注意力不集中和过动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通知音打开时,参与者注意力不集中和过动的水平显著提高。”,这是证据。
3.承认与回应
现在观点提出来了,支持观点的理由和证据也有了,最后一步,是承认与回应,就是承认读者的质疑,并且给出回应。
还用“携带手机影响注意力”的案例来说。你引用过证据之后,接下来可以说:当然了,携带手机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中,可能本身就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是承认,接下来是回应:但是,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学生本有没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他们都更容易被手机里的海量信息吸引,从而影响注意力。所以说,无论学生本身有没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携带手机都会影响注意力。
4.论证的完整流程
首先是提出观点,然后把观点建立在理由的基础上,把理由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这就形成了一个论证。接下来,把这个论证里可能遭到读者质疑的部分拿出来,承认它,并且给出你对这个质疑的看法。这个回应的过程,就又是一个从观点到理由,再到证据的过程。论证的五个要素,形成了一个闭环,一篇严谨的研究报告,就是在这种循环里一点一点完成的。
三、避免四种容易被反驳的论据
有四种论据最容易被反驳,所以在写作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论据。
1.以经验为基础的论据
从过去经验里,观察总结出来的规律,这种规律其实并没有被严格验证过。
比如这种说法,“我有一次到朋友家玩儿,忘记带手机了,回来时与父母联系不上,这很可能造成安全问题,在学校也会这样。”,这就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论据。最简单的反驳方法就是找一个反例。你可以这么反驳:我有一次去朋友家玩儿,也没有带手机,联系不上父母,就自己回家,这次体验增强了我的独立意识,让父母更加信任我。
2.以权威为基础的论据
它的逻辑是:因为某权威的专业能力很强,学术地位很高,所以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其实没有权威说什么都是对的这种逻辑,即便是权威,也有出现错误的时候,也要给出合理的论证。比如关于禁止学生带手机,学校必须给出合理的论证。
3.用普遍的文化作为论据
所谓普遍文化,就是虽然没什么严谨的证据,但人们普遍都相信的事情。
大家都觉得手机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如果不带手机会对人际关系带来不利影响。事实也许相反,据DailyNews报道,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AndrewK.Przybylski和NettaWeinstein就手机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两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哪怕手机不在手上,只要和它共处一室,都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而选择隐藏手机则可以改善人际交往,增加彼此间的亲密、信任以及共鸣。
4.以信念为基础的论据
说的就是,我一直相信一个观点,它是我的信念,因为是信念,所以我觉得它一定正确,完全不容置疑。这种论证方法属于胡搅蛮缠,文章中千万不要出现这种论据,这属于低级错误。比如说,手机是技术进步的标志,使用手机时文明人的标志,作为文明人就应该携带手机,这样的论证是站不住脚的。
四、修改初稿
1.对文章整体架构进行调整
有经验的读者不会一上来就逐字逐句读一篇文章,他会先从整体上看看文章的架构,然后才决定要不要精读一遍。所以我们在修改的时候,要对文章的整体架构进行调整。因此,我们写作时,就要把文章的导言、正文和结尾,这三部分分清楚。
2.保证主题的连贯性
所谓主题连续性,就是说一篇文章可能会提出若干个论点,但这些论点不能是散的,要有一条逻辑线,把这些论点串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文章的主题,可以清晰明确地传递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