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人们,大家好!
我是河北营营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朱子治家格言》第十一讲——《做好手足之情,建立好的家风》!
欢迎大家的守候与学习!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原文:
“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这句话告诉我们,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应该资助贫穷的。“分多润寡”,多,是讲富有的要分出一些,润,是帮助,帮助那些比较贫穷的,能够利和同均,这个家族就和谐,就没有抱怨了。古人讲:“一家饱暖千家怨“,如果我们自己独富,别人都贫穷,那会生怨恨。
所以从事上讲,这句话教我们,能够利合同均,必定使家人和睦。扩大来讲,这一家能够””分多润寡“,帮助其他家庭,也就使一个地区和睦。
从心上讲:兄弟叔侄不仅是一家人,而且是一体的,因为都是一个祖先所生,祖辈父辈是相同的,所以兄弟如手足,叔侄是一体。
元朝顺帝年间,在黄州这个地方有一种贼寇,侵犯很多百姓。当地有一个人叫章溢,跟他的侄子章存仁为了躲避贼乱,逃到了山里。不料,侄子章存仁被妖贼捉去了,这时,章溢给贼寇说:“这是我的侄儿,我的哥哥只有这一个儿子,他现在年纪还小,我情愿代我侄子死,不可以让我的哥哥没有后代。“就请求贼寇不要杀他的侄儿,说着说着竟然嚎啕大哭起来。结果这些贼人都被他感动了,对他的这种道义非常敬重,于是把叔侄两人都释放了。
在危乱之中,最能够看出人的真情真意。章溢能够在这种流离颠沛当中,一心念着的自己的兄长,愿兄长能够留一线宗祀,舍身代自己的侄子受死,这种深情厚谊,可谓是大丈夫。如果不是把兄长和侄子这一家看做是自己一体,真的是做不到的。
我们在小米育心跟随虚受老师和小米老师学习圣贤经典文化,圣贤教导我们,要用仁心。仁是二人,二人同体这是仁。我们先从自己的兄弟姐妹叔侄一家人养成这种仁爱一体的心,然后把它扩大,把所有的人都看成自己的一体,进入人我一体的境界,普度众生,这是大圣人。我们从家族中、从叔侄这里养这份心,养我们的仁心。
“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这是讲到一个家庭里,必须要有严肃的家法和规矩,长辈对晚辈的教诲,言辞要庄重要严肃,这是体现家风的严谨。
在事上讲,重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风体现在家规上,有严肃的家规,必定能有严谨的家风。我们都知道清朝的曾国藩非常注重家风建设,曾国藩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家里很讲究家规、家风。他是半耕半读发奋苦学而成材,为朝廷建功立业,做了大官,官职极品,位高权重,可谓拜相称候。而且他的四个弟弟都被朝廷封为大官, 整个家族可以说荣华富贵到极处。但是曾国藩却处处守着谦虚谨慎,他再三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必须是:“半耕半读,勤俭持家,以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古人讲的“耕读传家”,读书是明理,耕田的耕作教我们去实践去力行,讲究的是知行合一。
所以曾国藩要求他的子孙们、子弟们,亲自参加打草、捡柴、拾粪、插禾、锄地、收割等农事劳动。不许他们仗势欺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即使家里有奴婢,子弟们也不能随便差使。
曾国藩说居家有四败:
妇女奢淫者败;
子弟骄怠者败;骄是骄慢,怠是懈怠懒散。
兄弟不合者败;
侮师慢客者败;对老师不恭敬,或者是阳奉阴违,这是侮师,慢客是对客人的怠慢,无理傲慢,骄则败。
“一家能勤能敬”,能够勤奋,能够有恭敬心,随乱世也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家风建设,曾国藩这一家,确实是我们的好榜样。《大学》里讲“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能够把自身修好了,带起一家,这家风就带好了,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好的家风里,自然就有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家规家风是培养孩子的那种恭敬心,严谨的心,从心上讲防止骄慢。我们从电视中常常看到行军打仗的片子,我们看到军队都是特别严谨、纪律性特强,兵最怕骄,骄兵必败。
我们教育孩子最怕的也是娇惯,一娇惯,孩子一定会出现问题。要知道,一切的德与福都是从恭敬心上来的。如果儿女没有恭敬心了,就会滋生自私自利、任意妄为、妄自尊大之心。这样的心会丧尽孩子的福,延续到成人有了家,这样的家也会很快败掉的。我们对谁都要有恭敬之心,恭敬一切人,恭敬一切事,恭敬一切物,敬人、敬事、敬业、敬天、敬地,敬物!
感恩大家的鲜花与掌声!我的分享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