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日更第97天
相信你一定都听过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但是为什么这两个同样聪明绝顶的儒家大哲的观点却截然不同呢?到底谁的观点是对的呢?
下面我来给大家逐一分析。
首先从孟子的“性善论”讲起。
相信很多人都认为“性本善”,这源自我们从小就学《三字经》,而里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受到这句话的影响,很多人就轻易地认为“性本善”。
另一方面,“性本善”也更符合人们的内心期望,因为大家都希望这个是一个充满真善美的理想社会,自然就会希望人人皆善。
只可惜“性本善”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愿望罢了。
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老师认为自己研究了孟子几十年,最大的发现便是孟子所说的“性善”,其实指的是“向善”。
在傅老师看来,如果“性本善”,那就相当于一个人生下来就会做好事,不用教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他看来,孟子认为人类需要一直保持“仁之四端”(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和是非之心),才能一直“向善”。
那既然“性本善”不对,是不是就说明“性本恶”呢?
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 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 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意思大概是指“人的本性,天生就好利,就好比较和妒忌,就好声色,所以说性本恶”。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很不可思议,荀子怎么可以说人天生就有这些缺点呢?
其实以荀子的聪明才智,他肯定意识到自己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人天生就“好利,好比较和妒忌,好声色”,这三点其实很难验证。
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荀子还要坚持这种说法呢?
答案是因为他也希望大家“向善”。荀子发现“好利,好比较和妒忌,好声色”都是人性的弱点,这些弱点阻碍了人们在往“善”的方向发展。而很多人由于秉持着“性本善”的观点,就认为自己天生是尽善尽美的,后天缺乏去正心、修身的动力,长此以往越活越堕落。
所以,荀子希望通过提出“性恶论”,来警示世人要意识到自身有很多不足,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不断改进。
这样看来,孟子和荀子提出思想主张的终极目的都是希望人人向善。所以,讨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谁对谁错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向善”,不断去修正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做到这一点,远比在“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问题上钻牛角尖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