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使神差,不知道今天为什么选了这部日本片子打发午后的时光。也许是因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吧。还有豆瓣网友的盛赞把它推进了豆瓣top250。
第一次看中岛哲也的片子,拍广告片出身的导演,画面拍的是比较唯美,但是那也是暴力的美,因为片子太过残酷,观看时一直处在压抑,沉重的氛围中,直到结尾的那一刻,森口老师残忍的让渡边按下按钮,亲手炸死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母亲。
“啪”的一声,彻底毁掉了渡边生命之中最看重、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 母亲的认可与爱。而森口老师居然轻描谈写的说,“这是你生命的重新开始,开玩笑的”。人性的恶永远都比你想象中的黑暗许多。
森口老师的复仇,不禁让人回想起《基督山伯爵》的小说,为了给逝去的女儿报仇,精心设计、连环布局,一步步冷静、残酷的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告白》比《基督山伯爵》更残忍的是,她不是对仇家物理肉体上的消亡,而是从精神上彻底摧毁。
当看到精神奔溃的直树夺过刀,残忍的把受不了残酷现实,想带直树一起自杀的母亲杀害,当听到在校园礼堂内因为亲手炸死了母亲,彻底心理奔溃的渡边歇斯底里的哭喊,挥不去的是心里的那份沉重,人,怎么可以沦落到这样。
相对森口老师,作为12、3岁青少年的直树和渡边,恶的相对单纯而纯粹,一个是因为自卑而想干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事,一个是出身于单亲家庭,为了获得母亲的关注和爱,可以不择任何手段,不惜以他人生命的消失作为代价。
可“恶”毕竟是恶,不论它是单纯还是处心积虑,不论他是成人还是少年。没有人可以有权利随意剥夺他人的生命,即使那人恶贯满盈,自有社会规范、法律来衡量、判断、给予相应的惩罚。
看了此片,对青少年犯罪有了一份担忧,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比十年前,比例大幅上升,这些十几岁的少年,知识已经丰富的足够作恶,心理上却成熟度且缺,正是叛逆的年纪,弄不好就会走入极端,要么伤害他人、要么对自己自我了断。
尤其是单亲家庭成长出来的孩子,父母的陪伴和看见,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获得基础安全感的重要因素,缺失了父母任何一方的爱,这份造的孽,终有一天,会以几倍的悲伤和痛苦回报给家庭、社会。
还有一点,大概是因为日本没有死刑的缘故,在不少影片中,犯罪者对杀人都没有太多的恐惧和顾虑,尤其少年犯,甚至惩罚更轻,这可能也是受害者家庭,最终选择采取以暴制暴,以命抵命,自我裁决施暴者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