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 机缘品 第七(十)
(博主注: 智隍长坐二十年,并没有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入定。六祖的教导是:一个人只要做任何事时,心无挂碍,动的境界也好,静的境界也好,你要无心,不要分别。要忘却凡圣的差别,主客差别,犹如庄周梦蝶,自然无时不在定中。并非入定了才叫作定,出定了就不是定,出入都是定。另外,六祖弟子玄策,其实就是六祖宣传部长,到处帮他弘法。前面一段永嘉大师,也是在玄策鼓动下去六祖那里证法的。历史上所有圣人身边,都有这样一些弟子,毕生为老师弘法护法,老师教育了这些弟子,弟子也成就了老师。如孔子与子贡,老子与伊尹,王阳明与徐爱、钱德宏。黑体字为原文,其他为网上释文,斜体字为博主小悟。)
禅者智隍(106),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107)。」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108)。」隍无对。
(106)河北智隍禅师
(107)定心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谓之禅定。
(108)何谓大定,试参之。
智隍禅师,最初参礼五祖的时候,自称已经得到佛法真传,曾在庵中长习静坐达二十年之久。六祖的弟子玄策禅师云游到河北朔方时,听到智隍禅师的声名,就到他所住的庵堂造访。问他说:“你在这里做什么呢?”智隍禅师说:“入定。”玄策禅说:“你所说的入定,是有心入呢?还是无心入呢?如果说是无心入,一切没有情识的草木瓦石,应该算是得定了;如果说是有心入,一切有情含识的众生也都应该得定了。”智隍禅师说:“我正在入定的时候,不见有心或无心。”玄策禅师说:“不见有:有心或无心,那就是常在定中,还有什么出定入定呢?如果有出入可说,那就不是大定了。”智隍禅师无言以对。
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109),体用如如(110)。五阴(111)本空,六尘(112)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113)。禅性无住,离住禅寂(114);禅性无生,离生禅想(115)。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116)。」
(109)法身也。
(110)黄檗传心法要:「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
(111)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阴乃积集之义,新译作五蕴。阿含经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112)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大乘起信论:「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113)此心本来未出、故无所谓入。本来未乱、故无所谓定。
(114)禅性本无止注,不可有住于禅寂之想。
(115)禅性本无生灭、不可有生于禅想之心。
(116)心离一切之所缘能缘,住于无心,故心如虚空。若心起妄想,测度我之心量,大如虚空之量,则心有所著、已非楞伽经之所谓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矣。故心如虚空,心中亦无虚空之量。
过了许久,智隍禅师问道:“禅师是嗣承哪一位祖师的法门呢?”玄策禅师说:“家师是曹溪六祖。”智隍禅师说:“六祖以什么为禅定呢?”玄策禅师说:“家师所说的禅定,法身湛然常寂,性相体用一如。五阴缘起,其性本空;六尘境相,不是实有;心本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本无所住,远离住着禅的寂静;禅性本无生灭,远离生起禅定的念头。心好比虚空,又没有虚空量可得。”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具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120),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121)。
(117)此修心之要,细细参之。
(118)能所为相对待之法。
(119)如如是不动义。
(120)心有执着分别,故说是有所得心。
(121)按出家二众。在家二众。合为四众也。
智隍禅师听了这一番道理,就直接来拜谒六祖大师。六祖问他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呢?”智隍禅师于是把遇到玄策禅师的前缘述说一遍。六祖说:“的确如玄策所说。你的心必须广大如虚空,但是也不可以有“空”的这种想法。你可以伟大,但不可以自我傲慢。你弘法、度众、修持,要能应用无碍。动的境界也好,静的境界也好,你要无心,不要分别。要忘却凡圣的差别,泯灭能所的对待;如此性相一如,自然无时不在定中。并非入定了才叫作定,出定了就不是定,出入都是定。”智隍言下大悟,二十年来的有所得心,完全无声无影。那天夜里,河北的官吏、百姓都听到空中有声音说:“隍禅师今天得道了!”后来,智隍礼谢辞别六祖,又回到河北,广开法宴,教化僧俗四众弟子。
一僧问师曰:「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
(博主注:后一段说的是另一机缘,所以没留该僧人名字,可能是该僧人对六祖言语不恭,六祖不想让其处于众人之矢。但六祖对这种无礼人的回答,还是如实说来,表现了其宽容博大胸怀。衣钵之事,本来就是佛之慎物,僧人直问,很是无礼。所以六祖不说的否,只说会佛法人得。对方明知故问,穷追不舍,六祖说我不会佛法。其实佛法本在自性,无所谓会与不会。只是证悟与否而已。)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