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像一条由各种问题串起来的珍珠项链。每个问题是一颗珠子,从第一颗串到最后一颗,从今天吃什么到去哪里上大学,和谁共度一生,最后结束即圆满。这个过程中,有的问题我们解决了,就像可以轻松串上去的珠子,有的问题解决不了,不得不忍痛放弃这颗珠子,即使它看起来那么剔透靓丽,继续拿起下一颗我们可以串的起的。有些珠子顺势滚来,我们还来不及反应。好在生活还给了喘息的机会,让我们可以想想,自己想捡起哪一颗珠子,想做一条怎样的项链。
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工作算最能体现我们社会身份的。任何工作本质上都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三种,1.不需要创造 2.需要小创造 3.需要全身心去创造
第1种工作比如生产线的装配工人、扫卫生的阿姨、保姆、司机……这些工作往往以一种技能做支撑(能高效收拾好卫生环境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技能),然后用技能解决似流水生产的工作。
第2种需要的小创造例如一些优秀的策划、优秀的设计师、优秀的程序员、一般的作家、律师、企业家……这些工作需要人们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整合能力,需要把以前学的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揉和创造出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像一台有着粉碎功能的制造机,把曾经的经验知识揉碎再根据对方的需要提出新的方案办法。之所以加上“优秀的”做修饰,时因为很多看似创造性的工作,在互联网时代copy已变成两个手指的简单动作,如果只是为了完成工作,和第1种工也就毫无差异。
第3种需要全身心的创造,大部分科学家、哲学家、真正的艺术家、优秀的作家、真正的学术工作者。这种创造是完全的创造,创造的结果让人为之振奋,有时在初期也会遭遇批判。在古代像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像牛顿提出万有引力,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康德提出物自体。在当代像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像马斯洛的层次动机理论,斯坦诺维奇提出的“理商”,以及我最喜欢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种创造的过程像生孩子,有时不可避免要经历分娩的阵痛,但带来的全新的生命,独一无二。他们理论中的有些会成为科学研究上的范式,不断被后人使用复制。还有部分人受他们创造成果的启发,更好应用到第二种工作中。
工作即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三种工作应着3种不同的生活。
第1种工作的生活安稳妥当,很少会带来大富大贵,不过在工作之余也会体会普通人简单的幸福。
第2种工作如果做的出色,收获成就感的同时还有随之而来名与利。企业高管、畅销书作家、雷军、马化腾、乔布斯……他们都有着很强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3种人的生活差异比较大,有的穷苦一生死后才出名像梵高,有的一路顺风顺水像实用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有的很奇葩孤身一人像康德,有的一生多次被流放像耶夫妥耶夫斯基……这些人之所以有这么多种可能,在我看来创造时一件需要夯实基础做后盾的工作,外加运气。它超越了人类可以努力的界限(不是不努力),靠着一部分的天分和早期自我的觉醒与选择。
回到当下,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片文章,对初入职场的新人而言,迷茫困顿失望时常笼罩着我。而这篇文章算是对自己思路的梳理,也便于自己做出更理智的选择。
当我们选择做哪一种工作时,也就选择了过哪一种生活。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度过”来启发人们去质疑自己目前知道的边界与可靠性。但我觉得审视还不够,还有要做出选择,像欧文亚龙在《当尼采哭泣》里设计的桥段,尼采说“你必须做出选择!”
用创造性来区分工作也许有些狭隘,也许是因为脑中觉得工作和生活是不分的(工作狂的潜质吧 笑),同理作为一位生活家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去区分生活。创新值得人花费经历做出取舍去追求,爱与情感的连接也同样值得人花费时间去呵护。美食、美景、美人都值得追求,只是不同的选择罢了。
人这一生毕竟有限,当你做出选择的时候也在无意中对自己的一生做了积分,想过怎样的一生这问题太难回答。人世多艰难,不如意与不得已枷锁总是相伴,那不妨问问自己,愿花费更多的时间解决怎样的问题?关于想要的生活的答案也许就浮出水面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