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上的好不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观察。
一、课中品质
简单地说,也就是课程当中的质量。比如说老师讲的是否精彩、学生的学习意愿是否高昂、课程节奏是否紧凑有效率、课程进行是否条理分明进行顺畅等等,皆属于「课中品质」的范围。
二、出口品质
假设一个状况,当学生上完课之后,我们在教室的「出口」,将即将离开教室的学生拦下来,考核他是否具备新的技术或能力,其能力的提升是否符合并达成当初课程设计的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出口品质」。
三、绩效品质
学生回到工作岗位之后,运用课程当中所教导的知识、技术或能力,是否能够改善原有的工作绩效,比如说提升业绩、提升满意度、提升品质、加快速度、降低成本等等。
不要捨本逐末
很多的课程,常常只注意到「课中品质」,而忽略或忘记了「出口品质」与「绩效品质」。为了让上课气氛热烈,于是便用了很多炒作气氛的工具,比如说跳舞、计分竞赛、队呼、有奖征答等等,在课程的现场确实可以收到气氛热络、学生兴致高昂等很好的效果。但是因为花了太多的时间在这个气氛的操作上面,以至于学生的技术与能力提升有限,也因此导致「出口品质」大打折扣。一旦「出口品质」不好,当然也会间接影响到「绩效品质」变差,所以课程的效果也就一般了。
练为战,不为看
在当今企业经营环境越来越严苛、艰难的环境之下,看到很多企业将宝贵的经营资源放在这些好看而实用性不高的课程内容上面,实在深感惋惜。非常希望主其事者,企业主或是老师,能够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将更多的时间与资源放在如何达成「出口品质」与「绩效品质」上面,才能真正促成员工与企业的成长,并造成员工、企业主与老师三者共赢的局面。
一切以把学生教会为前提
为了达成良好的「出口品质」,老师就必须在课前将所要教导的内容与予分解,分解成学生易于学习的细小单元,并以此为依据,制作成学生的讲义与老师的教学投影片,以方便学生的学习与记忆。
重点项目要充分的练习
如果「出口品质」要好,那么在课程当中,就务必要让学生有充分练习的时间。比如说上销售课程,就要加强学生的销售演练;上疗程手法的课程,就要加强学生的操作演练。因为「技术来自于次数,熟练的前提是练熟。」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练习,学生仅停留在知道与了解的层次,一到实际操作的现场,就会手忙脚乱,甚至害怕得不敢上场(比如说不敢销售),毕竟「知道不等于会做」。
持续跟进养成习惯
有了好的「出口品质」还是不够的,下课之后老师或是主管还要进行跟进的动作,比如说利用晨会或夕会,将课程当中所学会的技术和能力做充分的复习,并藉由不断的复习让技术熟练,并深化成为一种习惯或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专业能力。必要时主管还要适度的考核验收、抽测,或是举办竞赛等等,「打铁趁热」的将所学到的能力固化下来。
以结果为目标
如此一来,下课之后,学生的能力不是「稳定的衰退」,而是「稳定的成长」。因此随着上完课的时间越来越久,学生的能力和技术就会越来越纯熟,那么「绩效品质」也就会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