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烂好人,老好人。
在武志红老师的专栏看到,一辈子老好人的人,往往最后没有真正的知心朋友。最后连一般的朋友也会疏远他。为什么呢,中国式好人的背后,是善良忍让的同时,是被动,消极和封闭的。一开始,这些人都会有自我感觉良好,外界也容易给予积极评价,道德感高。发展下去,会慢慢产生自我怀疑,人会发现自己以为的让步,做好人,反而感觉到被别人剥削,这是一个改变的契机。如果还不改变,继续下去怨气就会加重,久而久之怨气体现在脸上,身边的人也感受的这股怨气,进而疏远他们。
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老好人,现在也处于慢慢发现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往往忍让的背后,受委屈的还是自己。记得刚留学的时候,自己算是买车早的一波,动机当然是为了自己方便,可是一开始却起了相反的作用。因为有一个同学为求房租便宜住的比较远,就提出让我早上接他去学校。第一天就因为接他绕了半小时的路结果上课迟到了,而且由于要早出门自己早饭没吃,同学自己却拿了个三明治在车上吃,自己心里非常不爽。可是,就是这样我还是由于不好意思拒绝他,还接了他好一阵子。现在我都想不起来最后我是怎么拒绝的了。尽管这样我并没有换来友谊,大家现在还是泛泛之交,我甚至没有感觉到一丝他有谢谢我的意思,好像这些都是理所当然。
就在刚刚回忆起以上的情节我还能体会到我的怨气。这就应该是武志红老师提到的改变的契机。我现在时常会佩服身边真性情的朋友,真实的表达自我,我觉得他们活得潇洒,却往往不知道自己怎么才能做到那样。今天还和同事聊起来这事,她也很同意这个观点,并且说,这么说来她的爸妈就是这典型的两类人。她爸爸原则性很强,甚至因为觉得一位之前关系很亲密的亲人做了一件他觉得违反原则的事情而从此不再来往。她妈妈则正好相反,跟所有人都是一团和气。可是,令人惊讶的是他爸爸有很多亲密的知心朋友,并且有些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很高的信任。比如他爸爸一次在北京飞澳洲的飞机上遇到一个人很聊得来,就在这短短时间内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现在一直往来,每次那位朋友回来澳洲都会带很多礼物来拜访他爸爸。她妈妈就是截然相反。
我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想来,原因可能是真性情的人很容易打开自己,而被动的老好人则常常封闭自我。而且,当人展示真实的自我时,散发着天然的魅力,不仅可以吸引人,还更容易取得信任。相反,我的一位好朋友一次跟我说,我其实没想到我们会成为好朋友,因为你看起来和谁的关系都不错,所以我也没觉得我们有什么特别。
正如武志红老师所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我们自己。愿我们都能释放本我,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