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第一天,三月你好!
今天想聊一聊一篇文章带给我的震撼,今天读了一篇令我瞪大了眼睛的文章,没有完全懂,它传授的观点是反直觉的,又一次刷新了价值观。
有的人就是这样,你读他们写的文字,你会忍不住感叹这是大师级的,可是在他的文字中也总是提起他们称之为大师的人,我是不敢想了,只有站在山脚下仰望的份了。
从直觉上看,我们学习新知的逻辑是这样的:观察,归纳,证实。有部分推理整体,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看不到的那些部分往往不会按照我们从已知的角度构建的那样发展。
文章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例子:你如何用经验证明得了这句话“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要给它以经验证明,全世界的天鹅你就得一只只数过来。这当然是数不尽的。在你见到的这只天鹅是白的,与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之间,有一条经验跨不过去的鸿沟。
发现这条鸿沟的第一个人倒不是波普尔,它来自于著名的休谟归纳难题。
以近知远,以所知知所不知,从对一只只天鹅的观察跳跃到对所有天鹅发言,你靠的是归纳推理:因为已知的每只天鹅都是白的,于是你认为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但是,伟大的十八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大卫·休谟说:
虽然你必须靠归纳推理,但归纳推理自己却是靠不住的。它的前提是相信未来跟过去相似,但这一点却没有谁能保证。你之所以总是使用归纳推理,那是因为本能,也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
作者的偶像波普尔提出另一套逻辑:演绎。知识的演进就是 问题-猜想-反驳 的反复迭代。
索罗斯和塔勒布(《黑天鹅的作者》),这些人以承接波普尔思想谱系为荣,他们当然知道 从经验中学习是我们惟一的办法,舍此别无他途,但是如果以为经验必能将我们带来离真相最近的地方,就会陷入经验的自大,掉入过度拟合于过往经历的陷阱,而越是对过往经历过度拟合,对未来就越没有预测力。
我们早已摆脱了决定论的世界观,懂得世界本质上是不确定的,却又随时可能掉入另一种过度自信,以为自己对不确定性的掌握很确定。
常识认为知识来自盲人摸象,摸得越多我们了解得就越多。波普尔的价值是告诉我们,知识是在黑屋子里追逐黑猫,我们只能知道它不在哪里。
原谅我摘录了这么多的文字,因为我没有办法把它说明白。以上文字不仅拓宽了我的思维,让我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有了一些更加深刻地认识,世事无常,说的一点都不假。
下一次抱着经验主义高兴的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盲目的自信。成功带来自信,自信带来下一次成功,但是这次的成功却可能带来下一次失败。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就是这样吧。
最后,分享文末的一篇寓言:猪养在圈里,关心自己的命运,不知道饲养员是什么态度,于是找了两块石头,白石头代表爱,黑石头代表不爱,各放一块到罐子里,意思是五五开。次日要是饲养员来喂食,就再放一块白石头进去。
饲养员每天来喂,
猪每天放块白石头进去
……
……
……
猪的信心与日俱增。到第181天,猪推算出饲养员有爱的可能性高达181/182(99.45%)。猪终于放心。
当天,猪出栏了。
我学到,前99次的成功不会提升最后一次成功的概率。经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