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同意皮亚杰的观点,那么,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成人以一种权威的方式来处理他与儿童的关系是不合适的。
如果儿童的道德判断、合作和自律是在一种受成人支配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那么,这是他们没有理会成人的权威,而不是服从这种权威的结果。
“当儿童自己积极探究的体验和合作的愿望都已足以保证其正常的智力发展的时候,那种试图从外部转变儿童的心理的做法,就会是劳而无功的。因此,从道德和理性两方面来看,成人都应该成为儿童的合作者,而不是充当统治者。”
皮亚杰主张学校应该鼓励儿童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那些权威式的教师必须设法改变自己的权威角色,这样,在他与儿童交往时,他才会被儿童当做合作者和“伙伴”。就像自律(自主性)只会产生于那种容许它发生的环境中一样,儿童合作的发展也是如此。
儿童的道德知识和道德推理也是从他们在其环境里的动作中建构起来的。当然,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实践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无论是皮亚杰还是其他的心理学家或教育家,都无法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套保证儿童道德推理发展的现成计划。下面,是与皮亚杰理论相一致的几条准则:
1.教师和父母应当对儿童采取非权威的态度,至少当他和儿童在一起的某些时候应当这样。教师应当鼓励儿童自己解决问题,发展自主性。
2.当有必要惩罚时,这种惩罚最好是建立在相关性原则而不是抵过性原则之上。
3.教师可在课堂上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合作,鼓励儿童提问和考察他们所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处理好儿童自发的智力兴趣具有智力价值,处理好儿童自发的道德问题,对于儿童的道德发展同样具有价值。
4.教师应鼓励学生,甚至是学龄前儿童,去参与道德问题的讨论。当儿童倾听同伴的观点时,他们认知上的原有平衡就会被打破,这种不平衡会导致儿童概念的重建。对于推理的重构发展来说,认知冲突是必不可少的。
5.可以对学校和班级工作进行重新组织,以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过程的适当领域。责任感、合作、自律等是不能以权威的方式传授给儿童的,只能是通过儿童自身的体验才能建构起来。教师和父母应构造让儿童去适应和学习的社会环境。在一个公正建立在权威基础上的环境中,儿童能否形成以合作为基础的公正概念,这实在是一个让人疑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