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爸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厦门三中一名初一的学生,失踪了两天一夜,家长急疯了,警察全力调查,网络几度疯传孩子被人拐走,全城高度关注……两天后,这个学生在某中学旁被发现,毫发无伤。原来,他是因为刚刚从小学升到初中,不能适应新环境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又怀念小学时的老同学,于是逃学两天跑到老同学所在的初中部交流感情去了……
案例给出的观点是:换了一个新环境,孩子肯定会感到不舒服,应对这种情况,孩子应该要有足够的耐心,而且只要付出足够的真诚,一定能吸引更多新朋友的。
这样的观点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当一个人深陷焦虑和不安中时,岂是“要有耐心”四个字就能解决的?否则,只需说一句“你一定要幸福”,就能轻轻松松拯救全世界痛苦的人于水火之中了。
当孩子面临新环境的挑战时,他(她)想得到你怎样的帮助?让我们打开《汤姆搬家》这本童书,来感受一下孩子的世界是多么敏感和复杂:因为爸爸换了新工作,小兔汤姆全家要搬到另一个小镇去,他一点都不想离开,因为他觉得呆在这里挺好的,而且舍不得离开好朋友们。爸爸安慰他:“朋友,到处都有,那边也有。”可是汤姆不认识啊,他觉得“那边”的朋友肯定没有“这边”的好。当幼儿园老师在地图上指出汤姆新家的位置时,汤姆觉得实在太远了,朋友们肯定很难到新家来看他。回到家里,汤姆发现整个家都快被装进纸箱里了!他想起了他的积木、玩具和画,他不想让它们被装起来,更不想扔掉。汤姆骑着自行车和妈妈一起到小镇上又转了一圈,他们去了广场、汽车站、幼儿园……看着这些熟悉的地方,汤姆很伤心,他要哭了。最后,回到自己房间,房间都空了,汤姆拍拍手,响起了很大的回音。他一遍遍地和自己的卧室、窗外的菩提树以及叫醒自己的喜鹊告别……站在卡车下边,汤姆看见他的玩具——长颈鹿苏菲的头从纸箱里露了出来,他觉得苏菲大概快要窒息了,就让爸爸把它抱下来,让苏菲跟自己在一起,好受一些……
瞧,幼儿园的同学和朋友、遥远的距离、被打包的玩具和画、小镇里常去的地方、卧室和窗外熟悉的景色……要搬家了,小小的汤姆心里沉甸甸地装着这么多怀念,你觉得用几句正确的废话能不能打动他?
有一个朋友的女儿第一次去舞蹈班上课,上完课后朋友去接她,她说:“妈妈,我不想在这里了,因为我一个人都不认识。”朋友不以为然地说:“你是去学跳舞的,又不是找朋友玩,认不认识有什么要紧?再说,不认识就主动去和别人说说话嘛,一回生二回熟……”可是,当这位朋友自己参加公司组织的训练营,被要求在一群陌生的受训者中找出一人进行沟通并共进午餐时,她也感到了莫名的紧张和惶惑,这时,她才想起女儿当时的感受,不由一阵惭愧。
是的,我们经常会用成人的眼光打量孩子的世界,用成人的经验判断孩子的问题,用成人的力量估量孩子的困难。我们自认为理解孩子,觉得那些“拦路虎”都是“纸老虎”,孩子只需咬咬牙就能轻松通过,而常常忘记我们也曾是弱小的孩子,甚至现在也是——很多成人在新环境适应中的表现不一定比孩子强。
所以,如果你想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不要对他说正确的废话,兜兜爸给你三个建议:
第一,在习惯层面培养孩子的适应力。孩子对环境的适应力强不强,关键看平时,换言之,关键看父母的表现。新西兰父母所进行的家庭教育就是经常带着孩子出门,参与到其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中去,这就给了孩子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任何环境都很美好”。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新西兰的孩子很少会遇到不能适应的障碍。那么,扪心自问,你自己是不是一个愿意打开大门经常和别人交流的人呢?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又谈何引导孩子适应环境呢?
第二,在心理层面构建孩子的适应力。很多时候孩子适应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不会放手,也就是说,真正需要适应的主体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比如孩子离开家去幼儿园,很多家长送完孩子会躲在一旁偷偷观察,孩子回到家,就问“今天有没有哭?”或者“今天老师教的内容有没有学会?”这类容易让孩子加深恐惧的暗示性问题,这都是不相信孩子的表现。作为父母,应该首先在心理上给予孩子充分信任,不要轻易流露出对新环境的负面情绪或者对孩子的过度关注,一种轻松的态度会给他(她)更积极的心理暗示。同时,要能够接受孩子适当的情绪反馈,孩子在新环境中的沮丧、不安等情绪都是正常的,要允许孩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毕竟成人也不可能做到时时高兴、处处开心嘛,适当的发泄也会让孩子建立更健康的心理环境。
第三,在物理层面增强孩子的适应力。在新环境中,父母保持轻松的心态以及对孩子适当情绪的接受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忽视,适当的引导更有利于孩子对新环境的快速适应。
(1)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去了解环境本身的变化,有意识问一些问题如“小区里有几栋房子,最高的有多少层?”“全班有多少同学,都叫什么名字?”……
(2)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去了解新环境中规则的变化,如在幼儿园和在家里有些什么不一样的要求?在小学和在幼儿园有什么不同的守则?……
(3)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了解新环境中人的变化,比如可以到新小区中的邻居家做客,邀请附近的小朋友来家里玩,和新学校的老师、其他学生家长交流,帮助孩子快速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有了新的朋友,新环境带来的沮丧自然不翼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