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外婆家的这几天,虽然老家人并不多,但小家伙的语言表达却又上了一个台阶。
小家伙在七八个月时开始有意识地喊“妈妈”,可是有时是对着爸爸喊“妈妈”。这点经常让爸爸吃醋。只是没过多久,情况就反过来了,他只喊爸爸,不喊妈妈了,这时,吃醋的人就是我了。不过,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小家伙第一次说的是“果果”,那是一个吃货的“诉求”。那段时间,个人兴趣加上家人的语言刺激,小家伙的叠字不断出现“车车”、“奶奶”(受喝奶时说neinei的影响)等。当他在讲这些时,通常是看到物体时的直接反应,很少有在未见的情况下因需要而主动说的。没过多久,小家伙的英语也开始冒一些单音,主要是ball, car和door等,偶尔可以跟着说apple。虽然不管中英文的输出都比较少,但在让他指认物体时基本都没有障碍,说明词汇的积累仍在有效进行。
过了一岁,中文仍以单字或叠字为主,有时会说两个字,如阿姨,/k/ /g/ /d//t//I//a/等音可以发很到位,说明这几个音已经形成肌肉记忆了。在英文发音上,双音节词有进步,会说uncle, auntie。有意思的是,每次bus都会说成buhwoo这样的音,是不是把bus和拟声词呜呜呜合到一起了?
现在马上十五个月,中文表达上已经比英文进步很多,会说“葡萄”;出去玩时,会叫“哥哥”,问他“大哥哥还是小哥哥时”,回答“啊哥哥”,把/d/音丢了;会将两个词放在一起组成所属关系,如“阿公车车”,“婆婆鸭鸭”;会在名词前加动词了,比方说“阿公,开车车”;最重要的是,能够跟大人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如“宝宝,外婆拿着牛奶盒啊!”“好!”感叹词用的频率增加,东西或人不见了,会“哟(第二声)”一声。在英语发音上也有些新变化,就是很多还不会发!!把fan说成pan,tram说成pam,butterfly说成butter或buff,等等。
这几天一直观察他这次的变化是怎么促成的,总结下来应该有这几点。一、认知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是年龄的增长,一方面是环境变化带来的刺激;二、固定玩伴,老家的小孩少,每天只能跟这几个小孩一起玩,变化小,语言刺激相对集中;三,方言的影响,老家的方言感叹词比较多,句尾音调夸张,大人在对他说话时还会更夸张些;四,有意刺激,这两天也会把他常说的话打乱顺序或重新编组,并用选择疑问句问他,他对这种形式接受很快。
但还是要反思一点,语言里渗透的是思维方式,现在对于这方面的思考和行动仍有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