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按理说,照着这片名,故事应该是被讲述的这位母亲去世了,然后儿子追寻母亲过往的足迹,将“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娓娓道来。但这部电影的叙事角度和对象却正好相反,以儿子的去世为引子,母亲追寻自己的过去,儿子是死者也是叙述者,是成全者,也是疗愈者。
片名所指的母亲是曼努拉,在医院工作的她带着立志要成为作家的儿子艾斯特班生活在马德里,今天是他17岁的生日,她的礼物是一本卡波特的《变色龙的音乐》,两人还约好一起去看话剧《欲望号街车》。
不曾告诉儿子的是,20多年前,业余话剧演员曼努拉也演过《欲望号街车》,百感交集地看完话剧后,儿子在雨中向扮演史黛拉的乌玛索要签名,不料车祸身亡。
儿子的心脏捐献了出去,受赠人在巴塞罗那。为追寻儿子的心脏,曼努拉坐上开往巴塞罗那的列车。而20年前,曼努拉正是坐着相反方向的列车,离开巴塞罗那,去了马德里。
伴随着悠扬伤感的插曲《tajabone》,曼努拉回到了巴塞罗那。经过了高迪的圣家族大教堂,又通过红灯区,回到这个神圣又堕落的城市,她还想找到儿子的父亲罗拉,一个变性人,谁知曼努拉下车后碰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妓女阿悦。阿悦说罗拉几年前偷了她所有的积蓄跑去了阿根廷,还染上了艾滋病。更可气的是修女罗萨怀了罗拉的孩子,后来孕中的罗萨一直由曼努拉照顾。
《欲望号街车》在巴塞首演,演出结束后曼努拉去后台找乌玛,谁知乌玛的搭档和同性女友妮娜毒瘾犯了不见了,情急之下乌玛祈求曼努拉开车陪她去找妮娜,从此曼努拉成为乌玛的助理。一次演出前,犯毒瘾的妮娜再次失踪,曼努拉顶替她饰演白兰卡,但因为演的太好而过后受到二人的怀疑,无奈之下曼努拉终于说出关于自己儿子的事情,乌玛非常愧疚。
就这样,剧中和现实的人们结实成了朋友,女人们经历了哪怕撕心裂肺的痛苦和伤心,可在一起还能无话不谈。
影片的最后,修女罗萨生下艾滋病孩子后去世了,曼努拉给他起名还叫艾斯特班,罗拉在葬礼中出现,诉说自己已时日无多,得知自己还有个已经去世的儿子后,恸哭不已。曼努拉环抱着这个刚出世的孩子,再次登上通往马德里的列车。可就在两年后,她又再次回来,这次她准备不再逃避,一心为小艾斯特班治病,最后孩子的病竟然痊愈。
正如阿莫多瓦在片尾谢幕时写的,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女性”的作品。在他的镜头下,女人总是被烘托或打造成艺术品一般活泼美丽,在他的故事里,女人们可以是单纯的、软弱的、一味妥协的、容易上瘾的,也可以是宽容的、强大的、敢于承担责任的。罗拉是一位变性人,年轻时去巴黎打工回到西班牙却多了一对假胸,这个男人同时拥有男女两性的生理特征,一生放荡不羁。而曼努拉,离开罗拉后在马德里一个人抚养儿子,既是母亲又是父亲,足够坚强负责。但罗拉一直是曼努拉心里的一个不愿面对的伤痛。儿子的去世让她重新回望自己的过往,所以选择不再逃避,决定回到巴塞面对曾经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艾斯特班是曼努拉的治愈者,最后曼努拉怀中的小艾斯特班竟奇迹般的痊愈。被治愈者成为成全别人的治愈者。
没有哪个女性不被烦忧困扰。明星演员乌玛也如此,她在深夜焦急地寻找妮娜,她已对名利感到麻木,也许只有这位年轻的同性恋人能让她感受到生命的生机。
说女人复杂,可能是因为很难判断她们有时候的选择到底是在逃避,还是在寻找,是在拒绝,还是在接受,是在索取,还是在付出,是在恨,还是在爱。就像做了整形手术的罗拉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一样,让人捉摸不透。
或许这些事情都不需要有答案,或许这些也是是,也是非,都源自女性固有的、自发的、母爱般的宽容。阿莫多瓦是将本片献给了所有愿意承担母亲角色的人吧。
额外的话:
两个小背景也许可以和这部电影呼应着理解:
1、曼努拉送给儿子艾斯特班是杜鲁门卡波特的书,卡波特笔下的女性大多经历过从小家乡到大城市的旅行,曼努拉也经历着巴塞到马德里旅途式的故事空间的变化。从马德里冷冰冰的医院,到巴塞随处可见的艺术元素,唯有《欲望号街车》是两所城市的连接,如影片中特意表现的列车一样。
2、Tajabone是塞内加人歌手的一首歌曲,据说阿莫多瓦一听到就决定要用在自己的电影里,Tajabone据说是伊斯兰教斋月之后的一个节日,在艰苦的禁食之后,小孩子们穿上相反性别的服装,走上街头四处讨要食物和饮料作为礼物,是一个充满了欢乐的节日。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掠影简记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