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人生第一次开学的日子,妈妈带着我到学校报到。陌生的老师同学,陌生的教室书桌,陌生的一切,为了摆脱陌生,我任性地从学校跑回了家,在凳子都没有坐热的时候,也不顾老师的追赶。对,是长条凳子,细长的身材三个同学坐一起,每个人都没有单独移动的自由,如同一根绳上的蚂蚱。
那一年,我7周岁,读学前班第二学期,一年级的前奏曲。在那之前我没有去过幼儿园,镇上也没有幼儿园。而那一年的那一次开学,是妈妈第一次去送我。现在回忆,画面零星,已无法拼凑,却也成为一段笑谈,被时常提起。
我暗自佩服自己那时的勇气与任性,就像耐克的那句:Just do it!童心之所以纯真,大概就是因为真实而直接,可以没有顾忌,可以“为所欲为”。越长大,心越杂,最初的那份纯真被掩藏,随着世俗的洪流日渐远行。
图片|来源网络
贰 2007年 第1个十年 春寒料峭还是一个开学的日子,这一次我去读高中,从镇上到县城,从走读到住宿,人生第一次离家到外求学。这一次,依然是妈妈去送我,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物品。这是,妈妈第二次送我开学。那时我和一个初中女同学被县一中提前招生,所以十年后的我依然是春季开学,不同的是,这次我再也没有“逃跑”。
第一次离家在外上学,我没有很想家,也渐渐的适应了住宿生活,但却哭过两次,都是在这段初入高中校园的日子里。我记着刚开学不久,同乡兼同班的那位女同学的父亲来学校看她,我妈便托他爸爸给我带了一些东西,具体是哪些东西我都不太记得了。
只隐约记得有折叠的小桌子,还有红色的蜡烛,大概还有一些吃的多东西,好像有杏仁露,而我只还记得这些。随这些物件一起捎来的还有妈妈亲手写的一封短信,内容我早已不记得,但能想到一定是叮嘱我,要学会照顾好自己,劳逸结合云云。
中午放学吃过饭,回到宿舍,爬到我的床铺上,打开妈妈写给我的信,我也不记得看到了什么字眼,只是记得眼泪止不住的流,我不敢出声,小心地躲在被子里哭。我妈用心写下的这些文字,唤起我心里最柔软的那部分情感,突然想家,突然想我妈。
在那些没有手机的日子里,距离被延长,思念被放大,妈妈是心头最大的牵挂。我妈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吃好喝好学习好,这是在我学习生涯中,听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妈妈将她对我们的叮嘱和希望,高度概括后浓缩成这三个词,简单却爱意浓厚。很遗憾,我没有好好地珍藏起这封妈妈写的信,但它饱含的深情与厚爱我一直牢牢珍藏。
那个时候我家里还装着电话,我会隔几天到学校对面的话吧往家里打电话,一分钟2毛钱,每次通话四五分钟,虚寒问暖,长话短说,却很满足。
有一次通话,忘记因为什么,好像打了好久我妈才接到电话,打通后告诉我说家里刚买到煤炭,在忙着和弟弟往院子里运,挂掉电话,走出电话亭,我没忍住,眼泪急切的流出来。这是我因为想家而两次流泪的故事,现在回想起,眼睛依然湿润。这世间最温暖无私的就是父母之情,这世间最自在随心的地方在我家。
我的校园生活早已结束在三年前的那个六月,取而代之的是朝九晚六、两点一线,枯燥乏味的上班生活。当时不曾回头多看一眼的学校也早已搬迁,四年生活的印迹再无处找寻,而那座城市,离开了就再没有回去过,至今没有丝毫的留恋,就连自己都好奇那四年的光阴与记忆究竟到了哪里,为何那么支离破碎。
北京的春天很短很短,来不及烦纷飞的杨絮,来不及看抽芽的嫩柳,夏天就来了。每天上班下班,在人群中穿行,小心地跟上每一个节奏。路上车辆、行人来匆匆去匆匆。头发花白的老人在路边的长椅上坐着,手里摇着蒲扇;年轻人说笑着遛狗走过,夫妇推着孩子经过;小公园里的人们载歌载舞,热闹非凡……今天似乎才开始。
突然就想到了席慕蓉诗歌里面的几句话:所有的颜色都已沉静,而黑暗尚未来临,在山岗那丛郁绿里,还有着最后一笔的激情……